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 > 2008年第5期
编号:11732738
中西药联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http://www.100md.com 2008年5月1日 《中国中西医综合临床杂志》 2008年第5期
     【摘要】我国现实存在中医学和西医学,西医和中医虽然研究对象相同,均为人的生命与健康问题,然而其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却迥然不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令人欣慰的是,广大的医药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长短。中西医双方的长处与短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质量,以成为当今医学重要的课题——中西医结合医学。它是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形成的新的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中医中药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可能会联系或结合一些西医学方面的知识。西医药人员也可能会结合一些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加以运用,这些都属于中西医结合的范畴。所以,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其他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亦可作为中西医的结合。它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中西医结合工作。

    【关键词】中西医联用 中西医结合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医药学家都相信,在今后二、三十年,可能会出现不少新的医药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中两医结合并非是简单的西医加中医,西药加中药。其真谛是在各自的基础理论上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上,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寻找彼此间更多吻合点,从而获得最佳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案。因此,中西药联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中西药合理配合,能否够取长补短,互济其美。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基础、临床、药学等各个领域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为人类医学开拓出崭新的领域。
, http://www.100md.com
    1中西药联用的基本原则[1]

    1.1以中西医双重理论为指导联用中西药: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官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点。因此,将中医的辩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它也为中西药联用提供了新的课题。

    1.2主辅兼施、发挥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中西医各有长短,中西药亦各有利弊。在临床上,可根据中西药各自的优势,确立以中药为主以西药为辅,或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使之补偏救弊,发挥大于中西药相加之和的协同作用。

    从中西药药性、药理上比较:西药多是化学药性,药理作用多为单向、直接作用。它与身体组织发生作用,是通过化学变化,使人的机体器官在功能或形态上发生改变,针对性强。中药的品种繁多,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其中以植物类的中药最多。中医讲的多是物理药性。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4种药性,并利用这4种物理特性来纠正人体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状态。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认识药物各种味的特性,对指导用药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味药有滋补、缓急、润燥的作用;苦味药有燥湿、泄降的作用;酸味和涩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药有软坚的作用。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说明药性的一种理论。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的理论,将药物作用进行归纳,以表明药物对人体某脏腑经络起主要治疗作用。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药物组成方剂。方中的药物分为君(主药)、臣(辅药)、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②佐制药,用以清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①引经药,能引起方中诸药所起作用的药物;②调和药,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以达到适应复杂病情,提高药物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西药没有温凉寒热,升降浮沉概念。但中医可以根据中医的思维方法,认识西医、西药,并通过临床反复联用实践去发现更多的吻合点,如西药中的抗生素主要起消炎作用。种类繁多,但也有相当于中药的苦寒药。例如:吡哌酸片味苦,可治疗热痢。中药的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均属苦寒药,组成的方剂是治疗热痢的常用方。两者联用既可以治标也可以治本。以西药快攻炎症为主,以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辅以治疗,主辅兼施,起到发挥协同作用。又如,以中药为主,辅以适当抗生素治疗胆道感染。抗生素能协同中药增强解毒作用,中药通过疏肝利胆舒张胆管括约肌,使其内压下降,可提高抗生素在胆道的浓度,获得比单用中药或西药有更高的疗效。再如,对于肝硬化腹水,中、西医各有其长处,西医利尿作用迅速、见效快,可以采用针对各个环节利尿药物,先消退腹水;用中药调动内因,改善反应状态,按辩证采用活血化瘀或健脾利气或清热利湿以改善肝脏功能达到巩固作用,结果比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或重复为好。如何巧妙地用这种微妙的有机配合,主要靠中西医双重理论的指导和在临床实验中不断揭示。例如“减毒增效”就是利用中药能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西药的治疗作用。“菌毒并治”就是把西药的杀菌作用与中药的清热活血,消除细菌内毒素作用结合起来[2]。
, 百拇医药
    1.3要注意中西药物使用的配伍禁忌[3]:中西药联用涉及到药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各科,是具有很大潜力的研究课题,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非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类似下列情况为临床中西药联用所禁忌。①影响药物吸收。含有鞣质的中药(地榆、五倍子、虎杖、大黄、石榴皮等)与酶制剂合用,使其疗效降低;与重金属、生物碱类成分合用,能产生有色沉淀;与蛋白制剂合用,则产生鞣酸蛋白。如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合用会降低四环素的药效。因为后者的结构属于氢化四苯的衍生物,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而牛黄解毒片总含有石膏,其钙离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降低其溶解度而被机体吸收。同理,含有石膏的中药方,如白虎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等不可与四环素共服。甚至于一些矿物药,如自然铜、代赭石(含铁)、铅丹、钟乳石(含钙)等与四环素形成难溶性络合物。应注意禁忌配伍。②影响药物代谢。如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等),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痢特灵、伏降宁、异烟肼、甲基苄肼,苯乙肼等同用。因为这些西药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可促进这些神经递质大量释放,而引起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心肌梗死。严重病例可引起高血压危象。③影响药物排泄。甘草、鹿茸长期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增加。因为甘草口服后,其所含甘草酸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结构。鹿茸的成分也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这些均能导致消化溃疡的形成。含朱砂成分的中药制剂,如朱砂安神丸、七厘散、磁朱丸、归神丹、辰砂丸等,不可与含溴化物、碘化物的制剂如巴代合剂(含30%~5%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化钾等合用。因为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在肠道内遇碘化物或溴化物,生成刺激性很强的碘化汞或溴化汞之类的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从而导致医源性肠炎。④作用相抵消。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时,若合用甘草、鹿茸,可降低降糖药物的效果。因为糖皮质急速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元的产生增加,故具有升糖的作用,从而与降糖药物产生药理拮抗。⑤联用产生毒性。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山楂糖浆、五味子糖浆、山楂丸、保利丸等,不宜于磺胺类药及碱性西药(碳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同服。因为有机酸对小苏打有碱化尿液作用,可增加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再如硫酸亚铁与含汞离子的朱砂合用,可形成铁化汞而致汞中毒。⑥中药西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不能脱离中医辩证,否则就会造成临床不良后果。例如:V C银翘片临床应用治疗感冒只使用于风热型,用于风寒型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加重病情。再如,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胆酸、水牛角、黄岑、金银花、栀子等寒凉药物,适用于发热实热型,对发热很多为虚热型,需慎用。如果对中药西制制剂不加中医辩证而应用于西医诊断的疾病方式将是危险的倾向。
, http://www.100md.com
    可见,中西药的配伍并用,可影响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所选药物既要避免于所用西药在理化上冲突,又要与所配主方在药性效应上协调一致。对于单纯西药或单纯中药治疗某一疾病有较好疗效者,则不必中西药合用,以避免药物的浪费和造成不应有的后果。若因病情确实需要同用应间隔4 h以上服用。这并不违背中西药联用的基本原则。

    2现状和未来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科学,中医药走向世界[4]之一是中药制剂学落后,它没有准确而科学的制剂质控标准。二是复方药理至今还呈不成熟状态,没有自己的药动学,药效学处于幼稚状态,所以说走向世界的关键障碍在于幼稚的方剂药理学与现代药理学概念上的不接轨。如此可来,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5],才能建立中药药理成熟的学科。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光辉未来。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侯宋德主编.中西医结合方法与疑难病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

    2危北海.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新观念.中国处方药,2004.10(29):56

    3黄红中,黄小玲主编.中药师手册.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11

    4黄熙,任平.防治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治疗药物检测.中国中西医结合志.1997.17(9):515~518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药药理学的现状、发展战略、近期发展目标及对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510130广州市中医医院, http://www.100md.com(刘惠萍 吴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