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学刊》》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731284
浅析普外科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中国医药学刊》 2008年第8期
浅析普外科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中图分类号:R82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8-0069-01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外科感染是指要用于手术治疗或继发于手术外伤的感染,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但以病原菌为主。每位外科医生都会遇到外科感染,这是手术技术自身所决定的,外科手术必然破坏人体宿主抵抗力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屏障,使得细菌得以进入体内。尽管抗菌药物不断的更新,临床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为了解我院普外科手术的感染情况,对在我院普外科施行手术的患者1590例作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部病历资料为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我院普通外科施行手术的患者,共1590例。其中,男990例,女600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9岁。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学处理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从医院感染管理科获得全院医院感染病例资料,全面阅读病历。医院感染标准以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菌株分离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1590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5例,感染率为7.2%。其中Ⅰ类切口感染2例,Ⅱ类切口感染47例,Ⅲ类切口感染64例。

    2.2 手术切口病原菌监测 对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感染部位采样,其中有68份阳性标本。G—杆菌52株占76.4%,G+16株占23.6%。在 G—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19株(占27.9% )为首,其次为变形菌属15株(占22.1%);G+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17.6%),其它球菌4株。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见表1。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为多;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很常见;此外厌氧菌和肠球菌也不能忽视。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属于条件致病菌,其易感因素包括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基础病等。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侵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污染的手导致细菌从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而致病。在切口感染发病过程中,除了病原菌外,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因素也十分重要。以下四种危险因素与患病关系密切:①腹部手术;②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③污染污秽切口;④并存疾病多于三种。另外,手术前对可能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估也很重要,如APACHE评分、CORIS评分、白蛋白值低于30g/L、年龄大于70岁和存在弥漫性腹膜炎等。

    3.2 手术切口类型与感染的关系 ①Ⅰ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是非创伤性切口,无炎症反应,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无组织破坏,未进入胃肠道、胆道和泌尿道,如疝修补术、皮肤病变切除术等,切口感染率小,在1%~4%之间;②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创伤性切口,但无炎症反应,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有小的组织破坏,手术中胆道、胃肠道、泌尿道发生小的裂口,如阑尾切除术、择期的结肠手术、胆囊切除术等,切口感染率为3%~6%之间;③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创伤性切口,有炎症反应甚至化脓,虽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有大的破坏,胆道、胃肠道和泌尿道有大的裂口,如对腹腔内脓种的开放引流,结肠内手术等,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20%。

    3.3 防治措施 一经诊断切口感染,应积极治疗。皮肤浅层的感染可挑开缝线引流,筋膜以下深层组织的感染则需要切开引流,体腔感染则应使用强有力效的抗生素,如有脓种形成的,则根据具体情况切开引流或置管引流。但预防性抗生素和遵循外科无菌原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①应强调指出,在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同时,不能忽视外科手术原则:如仔细操作、爱护组织、减少损伤,除去渗液、渗血等都很重要。②改善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是外源性细菌种植的重要来源,空气净化和消毒均很重要。③严格消毒手术器械和敷料。④洗手和手套:术者的洗手消毒务必严格规范,有效达到降低皮肤细菌数量。总之,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包括医生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手术后患者的医护管理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 百拇医药(晓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