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发展》 > 2009年第10期
编号:11824716
四物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1日 《医学发展》 200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探讨消炎痛、四物汤加减治疗原发痛经效果的差别。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55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月经来潮时口服消炎痛50毫克,日3次,服6日;观察组用四物汤加减治疗,月经来潮时服用,每日1付,共15付,上述2组观察其服药时及服药后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是76%、97.14%,且观察组治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四物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明显优于消炎痛,且治愈率高,可试用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四物汤加味;消炎痛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则剧痛昏厥,又称“经行腹痛”。我们在2005年06月至2008年6月间,应用四物汤加味,对3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55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观察。其中治疗组35例,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8.34岁,痛经发生距初潮时间 1~4年,平均2.56年,未婚未育患者28例,占80.00%,有妊娠史者7例,占20.00%。对照组20例,年龄15~23岁,平均年龄18.65岁,痛经发生距初潮时间1~3年,平均2.18年,未婚未育者15 例,占75.00%;有妊娠史者5例,占25.00%。两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四物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四物汤药物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

    2.1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1~2天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滑。主方中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延胡索10克,泽兰10克以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 百拇医药
    2.2寒凝胞中型

    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血色黯黑有块,伴有畏寒身痛、膝软、舌苔白腻,脉沉紧。主方中加:艾叶10克,小茴香10克,香附15克,乌药10克,吴茱萸10克,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2.3湿热瘀阻型

    症见: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或有块。带下色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主方中加:丹皮15克,莪术10克,栀子10克,败酱草15克,薏苡仁20克,车前子10克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4冲任不调、肝肾虚损型

    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色淡,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薄白,脉细弱。主方中加:党参15,黄芪15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巴戟天10克,刘寄奴10克,益母草5克以补气血,益肝肾而止痛。
, 百拇医药
    用法用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其他药物暂停,15天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月。

    2.5对照组

    消炎痛50mg每日3次,月经来潮即开始服药,6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按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疗效判断标准为依据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月经恢复正常,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服药后症状无改善。

    3.2疗效观察

    观察组27例治愈,占77.14%;显效4例,占11.43%;有效3例,占8.57%;无效1例,占2.86%,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25例中,3例治愈,占12.00%;显效7例,占28.00%;有效9例,占36.00%;无效6例,占24.00%,总有效率为76.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4体会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并与月经血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导致较强的子宫收缩,造成缺和疼痛。用前列腺素拮抗剂,如消炎痛;前列腺素[2]成酶抑制剂,如氟灭酸、甲灭酸等治疗痛经,远效果不佳。然而,中医学认为,痛经发病与情志、起居不慎或六淫邪气等相关,并且与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环境有关,在此期间受致病因素影响,导致冲任痕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3]。笔者选用四物汤作为基本方,方中当归活血补血,地黄补血滋阴,共为主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滞气且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诸药合用行血而不伤正,补血而不滞气,是活血调经的基础方剂。对气滞血瘀型,加入桃仁、红花、延胡活血通经止痛,香附理气。对寒凝胞中型加入艾叶、小茴香、吴茱萸、乌药来温阳散寒通经。对湿热瘀阻型,则用丹皮、栀子、莪术、败酱草除湿热化瘀止痛对于冲任不调、肝肾虚损型,用党参、黄芪补气血、益冲任,杜仲、巴戟天,川断补肝肾益精血而止痛。诸药合用则可起到“通则不痛”之效。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31.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348.

    [3]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3., 百拇医药(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