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078611
“双心医学”及“双心疾病”的中医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7期
     【摘要】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同时伴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同时研究和防治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即 “双心医学”。 祖国医学对“双心疾病”早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的辨证施治的方药方法。

    【关键词】双心医学;双心疾病;中医干预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伴随着身体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也随之而生,心身疾病在临床各科也越来越受重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同时伴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下面就“双心医学”及“双心疾病”的中医干预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1 双心医学

    “双心医学”简称“双心”,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抑郁症及心脏病是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的两大主要疾病。抑郁症和心脏病亦能够相互伴发。近年来,心脏病发作之后的抑郁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受到了重视。 目前全球至少有5亿各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约占人口的10%;我国有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轻型神经症患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各种疾病总负担中居首位。由于经济全球化,生活节奏加快,岗位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西方化,社会-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给社会和家庭造成重负,并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同时研究和防治这两方面的问题,就是胡大一教授倡导的 “双心医学”( Psycho-cardiology )。
, 百拇医药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现代人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让人心力交瘁,罹患心血管神经症。久而久之,也会使患者罹患高血压、心律失常、冠脉痉挛或心脏猝死。女性由于孕产期、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也容易患上心血管神经症。根据临床观察,心血管神经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目前心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患者可分为:①患者以胸闷、胸痛症状就诊,怀疑有心脏病,再加上社会或亲属中经常有因心脏病去世的消息的影响,忧虑不安,但是经检查后根本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②患者有胸闷、心悸的症状,心电图表现仅为早搏或轻度的ST-T改变,并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但是由于医生的不正确解释导致患者心脏病不重,精神压力很重。③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经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非常成功,但是在医院中所经历的急救、手术、病友的死亡等打击,以及患病后多种不适应,再加上对疾病预后的不了解、不知情、从而导致心灵的创伤,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导致加重预后,恶化生活质量等。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双心疾病”在临床中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一起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

    2双心疾病

    “心脏病的‘心’有双重含义,一个是心脏,一个是心理。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很容易并发精神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而一旦心里有病了,又会反过来诱发心血管疾病,影响康复,即出现了“双心”问题。病人有焦虑、抑郁、恐惧、呼吸困难、心悸、疲倦、心前区隐痛,多在劳动或精神紧张后发生或加重,主要是自主神经平衡失调所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结果。此即为“双心疾病”。

    2.1焦虑

    是无名的身体内部对外界现实刺激的不恰当过份反应。

    焦虑的心理症状:紧张和害怕、内心紧张和不安、烦躁、注意力集中困难、警觉反应增强、对躯体感觉敏感性增高、失眠。肌肉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疼痛,震颤和抖动、出汗、心慌、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口干、吞咽困难、腹泻、手足无搓、性欲减退、头晕、喃喃自语、疲乏等。恐惧或恐怖症,强迫症,惊恐。
, http://www.100md.com
    2.2抑郁

    抑郁心境、快感缺失、无望、自我评价低、记忆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愤怒/情绪不稳。头痛、疲劳、睡眠障碍、头晕、疼痛、胸痛、关节/淋巴结痛、背/腹痛、消化道不适、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2.3疑病症

    对严重疾病或健康的害怕,医学检查或医学保证不能消除病人的顾虑。体重下降、厌食。

    3 中医干预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化。由于牵涉到两个学科——“双心医学”,临床易致误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医疗卫生资源。因此,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提倡,应同时解决患者的心血管和心理疾患,并强调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基石”——饮食、运动、戒烟酒和心理行为缺一不可。“从行为心脏病学的角度来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三大基石是心脏康复的基础,而心理平衡则是心脏康复的灵魂。”
, 百拇医药
    祖国医学对“双心疾病”早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的辨证施治的方药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以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的抑郁大多由思虑过度、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气血失调。早在《灵枢·口问》中就有“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痛之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滞则血瘀、营卫不和,血瘀则疼痛。治疗予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和解营卫,养心安神定志。

    3.1心虚胆怯

    病人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拟安神定志丸加减。
, 百拇医药
    3.2心脾两虚

    多思善虑,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拟归脾汤加减。

    3.3阴虚火旺

    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拟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或滋水清肝饮加减。

    3.4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苔薄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方药拟柴胡疏肝散加减。

    3.5忧郁伤神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养心安神。方药拟甘麦大枣汤加味。
, http://www.100md.com
    4临床治验

    患者,男,47岁,因“心悸、乏力1年”。患者1年前因惊吓出现心悸、胸闷,伴有乏力,睡眠差,善惊易醒。心电图示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多次住院治疗,曾用胺碘酮、美西律、谷维素等药物,效果欠佳。症见:心悸、气短、乏力,精神差,饮食睡眠不佳,舌质淡胖、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心悸、郁证,辨证属心虚胆怯型,治以安神定志,方予安神定志丸加减。党参15g,茯苓15g,茯神15g,远志20g,菖蒲20g,龙齿10g,琥珀10g,炒枣仁20g,炙甘草20g,薤白12g,制半夏9g。七付,每日一付,水煎服。同时口服逍遥丸8粒,每日3次。

    病人服药七付后心悸、胸闷消失,睡眠转佳,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78次/分。

    总之,病人心理和心脏同时患病时,对心脏和心理问题同治,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予以调气活血、疏肝理气、和解营卫等干预治疗,疗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2]刘从明,杨建宇,卫爱武,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09,239.

    [3] 李柱.试论抑郁症中医辨证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20):58., http://www.100md.com(李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