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0785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一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7期
     【关键词】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C),又称内科黄疸,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排泌胆汁障碍,引起肝内胆汁淤滞和血中胆汁成分增多,但患者胆道无明显阻塞,其临床表现与肝外阻塞性黄疸类似,二者均表现为重度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血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要认真分析,做好鉴别,才不致误诊。笔者现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Summerskill-Walshe综合症)验案一则报告如下。

    李某,女,46岁,河北宽城人;因巩膜及周身黄染,皮肤瘙痒伴腹胀、纳差月余入院。患者1993年因出现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发热、尿黄,轻度恶心腹胀,总胆红素(TBil)最高171umol/L,经退黄、降酶等保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无异常。2009-4-15患者又因出现巩膜及周身黄染,呈进行性加重,皮肤瘙痒伴腹胀、纳差、大便颜色变浅;在外院诊断不明确且经保肝治疗病情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正常,巩膜及周身皮肤重度黄染,肢体及周身多处有搔抓痕迹,无肝掌、蜘蛛痣;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入院查肝功能:总蛋白(TP)69.5g/L,白蛋白(Alb)42.6g/L,球蛋白(Glb)28g/L,总胆红素(TBil)380.60umol/L,直接胆红素(DBil)375.50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40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5U/L,谷氨酰转肽酶(GGT)69U/L,碱性磷酸酶315.6U/L;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自身抗体均阴性,肝胆胰脾彩超及腹部CT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先后予以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胶囊、醋酸波尼松龙治疗。中医辨证为黄疸属脾虚肝胆湿热内蕴型。治宜益气健脾,化淤疏肝利胆退黄。处方:赤芍60-150g,茵陈30-100g,栀子12g,大黄10g,黄柏10g,苦味叶下珠15g,秦皮10g,柴胡10g,郁金10g,泽兰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30g,灵芝10g,薏苡仁30g。水煎服,日1剂。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随着肝功能的好转醋酸波尼松龙逐渐减量直至停用。查肝功能:TBIL 35.8 umol/L,ALT 66 U/L,AST 64 U/L,ALP 69 U/L,GGT 44 U/L,临床明显好转出院继续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讨论:肝内胆汁淤积症常见病因有感染(包括病毒、细菌、脓毒血症、毒素和寄生虫)、代谢(如药物、酒精性肝病、囊性纤维化、妊娠、TPN、脂肪肝)、免疫(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如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及其他(如肝硬化、肝移植后的急慢性排异、原发性淀粉样变、特纳综合征、肝癌等)等因素。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一般认为是由妊娠或口服避孕药引起,由于肝细胞的细胞器和毛细胆管的损害,造成胆汁排泄障碍,或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直接胆红素逆行入血而发生黄疸。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黄疸和全身瘙痒及消化道症状。本病例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高出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直接胆红素(DBil)超出正常值上限的40多倍;肝胆胰脾彩超及腹部CT检查均无异常,排除外科黄疸。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西医以保肝及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辨证为黄疸属脾虚肝胆湿热内蕴型,治宜益气健脾,化淤疏肝利胆退黄;方中重用赤芍与茵陈配伍,结合黄柏、苦味叶下珠,秦皮化瘀凉血利湿退黄;柴胡、郁金、泽兰疏肝利胆,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中茵陈最善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从小便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黄芪、灵芝、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诸药配合益气健脾,化淤疏肝利胆退黄,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胶囊保护肝细胞膜,增强肝脏代谢提高肝脏解毒功能;皮质类固醇激素对BRIC引起的瘙痒效果不明显,在目前尚无预防和限制BRIC发作的特效治疗方法的前提下,采用中、西药物合理配合应用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缩短疗程,是本例疾病向痊愈发展的关键。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可在临床发展并广泛应用。, 百拇医药(王瑞红 郭文山 刘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