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78508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与血小板活性相关性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杨军辉 周小青
第1页

    参见附件(2133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性(GMP-140)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四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2例受试者分别检测其GMP-140指标。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被认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GMP-140明显高于冠心病心绞痛非血瘀证组和健康人对照组,各亚型比较,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不同亚型与GMP-140有密切的相关性,血小板的活化是CHD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且提示实证组重于虚证组。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亚型;GMP-140;相关性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辨证分型颇多,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辨证分型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浊血瘀、阴虚血瘀,本实验探讨血小板活性(GMP-140)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常见的四亚型的相关性,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主要来自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附属二医院、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抽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对所获取的病例按本文采用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进行诊断,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本研究的满足各项条件的病例共有112例,分为4组,另设健康对照组、冠心病非血瘀证组者,其中健康对照组(简称A组)3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组者(简称B组)30例、冠心病血瘀证气滞亚型(简称C组)25例、气虚亚型(简称D组)28例、痰浊亚型(简称E组)30例、阴虚亚型(简称F组)29例。

    1.2诊断标准

    1.2.1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学会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1.2.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辨证分型标准拟定。主症: 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心悸气短;兼症: 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爪甲发青;舌象:舌质紫暗/舌有瘀斑;脉象:涩/结代;主症1项,为冠心病心绞痛;主症1项十兼症2项十舌脉1项,为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

    1.2.3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各亚型辩证标准

    按照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第六版教材[3],由导师组织咨询相关专家拟定,见表1。

    表1各亚型分级量化表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出现单一亚型很少,一般夹杂多种亚型,本课题采取以哪种亚型所占分数较多则属于该亚型为原则。

    1.2.4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和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诊断标准;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年龄在55岁-75岁者;在检查前15天内没有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伴随病史主要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主。

    1.2.5 排除标准

    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应症状;合并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2临床实验

    2.1方法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缘酸钠抗疑液的试管中,3000rpm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70℃保存;采用发色底物法(Assay)检测。操作步骤参见说明书。

    2.2数据处理:

    首先根据标准品A492对GMP-140标准品浓度(ng/ml)6组数据(取对数)在SPSS13.0 统计软件上得出线数方程:LgY=1.1926×LgX-1.5419,相关系数:R=0.9597,待测样品GMP-140浓度(ng/ml)可从公式中上计算出。

    2.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13.0 统计软件上完成。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见表1,GMP-140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E组>C组>D组>F组>B组>A组,与A、E组相比,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除F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除D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相比,除C、F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GMP-140水平比较表(X±S)

    注:与A组相比,*P<0.01;与B组相比,▲P<0.01;与C 组相比,△P<0.01,△△P<0.05;与D组相比,★P<0.01;与E组相比,☆P<0.01。

    3.2讨论GMP-140,又称P-选择素、CD62P或PAI-EM,是一种分子量为140KD的糖蛋白,富含有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质,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贮存于静息血小板a颗粒膜上和内皮细胞Weibel Palade小体中[4]。

    GMP-140在血小板活化时从a颗粒转移到膜上,其含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血小板活化、释放及破坏程度,其特异性与敏感性较其他表面标志蛋白为佳,被认为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应最特异的标志物[5]。同时,研究者结果显示,在血栓性疾病发病时GMP-140显著升高,而且由于血小板膜上GMP-140表达增多,导致血浆中VWF及凝血因子Ⅶ升高,AT-Ⅲ下降,PAI-1升高,纤溶活性下降,因而造成一种血栓前高凝状态[6] 。因此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7]。

    各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炎性因子、氧化脂质、自由基等首先引起EC功能失调,血浆中或血小板、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表达增加,促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血管内局部炎症反应和AS形成[8]。目前研究证明冠心病AS斑块P选择素表达增加,是早期病理变化和斑块活力的标志物,与AS的严重程度相关[9]。

    国内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CHD心血瘀阻证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CHD心血瘀阻时反应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特异性指标如GMP-140水平。由于血小板活化,易于激活,发生聚集,聚集体不断增大附着于血管壁,造成血管腔逐步狭窄,血流缓慢瘀滞,从而引起“血脉凝泣”、“血行失度”、“心脉瘀阻”,因此是导致CHD血瘀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10]。

    本研究结果表明,CHD心绞痛血瘀证组GMP-140明显高于CHD心绞痛非血瘀证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与国内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亦表明血小板的活化系CHD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CHD心绞痛血瘀证各亚型比较,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提示实证组重于虚证组。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