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622
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附85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孙婕
第1页

    参见附件(254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5例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资料,给予患者米非司酮10mg/d,连用6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所有停药后随访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疼痛程度、月经周期、经期、子宫体积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痛经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明显减低,月经异常明显改善;减少了病情对患者活动程度的影响,明显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活动能力;缩小了患者的子宫体积,治疗前后患者在的疼痛程度、痛经分级、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子宫体积上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能减轻患者痛经和减少患者月经量,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关键词】 米非司酮;小剂量;子宫腺肌病;疗效

    子宫肌腺症子宫腺肌病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的疾病,属妇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有压痛,消除异位内膜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关键[1]。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孕酮受体拮抗剂,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皮质激素的活性[2]。本文对我院自2006年12月~2010年12月间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85例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85例为我院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妇科检查、彩色超声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治疗前3个月未服用性激素类药物[3]。患者年龄29~64岁,平均44.5岁,其中年龄≥50岁者39例,年龄<50岁者3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继发性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多,周期延长等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米非司酮治疗且同意随访 12个月。

    1.2诊断标准

    1.2.1痛经进行性加重,经量增多;

    1.2.2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

    1.2.3超声示子宫增大,前后壁明显增厚,肌壁间点状强回声无包膜,无服用米非司酮禁忌证。

    1.3方法

    服药前一个月经周期观察并记录患者痛经、月经变化、子宫大小体积变化及服药后疗效。然后85例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0mg/d,6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观察项目包括月经量改变、痛经程度缓解、子宫体积变化。疗效评价项目痛经采用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4]。子宫体积变化的测定: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由专人用彩超腹部探头检测子宫体积的三维径线即长、宽、高,计算子宫的体积,以治疗后总体积缩小≥25%者为治疗有效[5]。同时观察用药 1个月测定促卵泡成熟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泌乳素 (PRL),雌二醇 (E2),孕酮 (P)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子宫体积计算公式采用球型体积公式。所得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用药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和宫体积变化的比较用药后患者的痛经程度得分由用药前的(80.3±10.6)减少到(20.4±10.5),痛经分级由用药前的(2.3±1.1)降低到(0.6±0.1),减少了病情对患者活动程度的影响,明显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患者用药前子宫体积平均为(12.3 x9.0 x5.5) cm3,用药后子宫体积平均为(8.1 x6.4 x3.5) cm3 ,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变化具体见表1。

    2.2用药前后患者月经变化情况的比较经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分别由治疗前的(25.6±7.9)、(8.4±0.3)、(105.2±2.1)变为(31.3±2.8)、(6.6±0.2)、(71.3±2.5),月经趋于正常且有规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具体见表2。

    2.3激素测定及肝功检测结果

    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 FSH、LH 、E2、P、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 (P>0 .05), PRL降低较明显 (P<0 05),见表 3。

    2.4 治疗副反应 本组出现3例肝酶轻微升高患者,配合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9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头痛、乏力,症状轻微,未影响治疗。

    3讨论

    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子宫内膜来源于基底层内膜,患者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经量增多、子宫增大、内膜增厚等。由于月经量多、痛经明显,患者较痛苦。临床常用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药物大多伴有绝经症状、男性化表现、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手术子宫内膜切除有一定疗效,但部分切除子宫患者在心里上产生不良影响。

    米非司酮是合成的强效抗孕激素药物,通过竞争受体而达到抗孕激素的药理作用,既能作用于下丘脑抑制LHRH分泌而影响FSH、LH分泌,又能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FSH,LH的释放,通过对卵巢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使排卵延迟,结合其诱导黄体溶解作用,使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6]。米非司酮可降低异位内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自(旁)分泌而抑制异位内膜的增殖,达到临床上的治疗目的[7]。米非司酮还可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拮抗雌激素对内膜的促增生作用,并且作用于局部血管及血管相关因子而影响内膜的血管形成及生理功能,同时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使性激素水平异常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增生。使用后可缓解痛经症状,缩小子宫,妊娠率提高[8]。有报道显示,从受体水平研究米非司酮对孕激素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宫肌瘤组织与子宫腺肌症肌层组织中孕激素受体含量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组织,因此高效孕激素或口服避孕药治疗无效。米非司酮在卵泡早期可直接抑制其发育,在中期还能抑制FSH和LH的分泌从而抑制卵泡的发育,也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促进其凋亡,增加闭锁卵泡数,因此导致卵巢残存卵泡的衰萎,造成闭经[9]。米非司酮对月经的抑制是可逆的,是否进入绝经期或治疗有效,取决于卵巢内残存的卵泡数量及卵巢的功能[10]。米非司酮能作用于女性内分泌器官和性腺轴的不同部位,既能作用于下丘脑,同时还能促进卵巢分泌而抑制FSH。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血中的 FSH、LH、E2、P处于卵泡早期水平,尤其 PRL下降最明显,E2、P均处于低水平。对围绝经期患者,诱导闭经甚至绝经,可避免手术创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用药前子宫体积平均为(12.3 x9.0 x5.5) cm3,用药后子宫体积平均为(8.1 x6.4 x3.5) cm3,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因诱发闭经,血红蛋白上升,贫血纠正,痛经消失,子宫体积缩小。

    本研究中米非司酮停药半年后继续小剂量口服仍然有效。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无异常。用药半年后随访发现,患者雌激素水平一直维持在卵泡早期,无骨质疏松病例发生,且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率低。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患者的痛经程度减轻,痛经分级降低,提示米非司酮在减少病情对患者活动程度影响的同时,明显改善并提高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患者的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趋于正常且有规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