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669
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黄绍
第1页

    参见附件(2434KB,2页)。

     【摘要】 目的: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的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上述7项指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环或微循环障碍。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血液流变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真皮局限性暂时性水肿。其中慢性荨麻疹由于很难找到病因,可反复发作。我院从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探讨慢性荨麻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7例,诊断符合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标准。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7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12~74 岁,平均(43.1±4.2)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8.1±2.9)年;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11~74 岁,平均(42.8±3.9)岁,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检测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口服西替利嗪片5 mg/d, 治疗8周后再检测以上指标。

    1.3诊断标准

    根据《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突然发作, 皮损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板块, 境界清楚; 皮疹反复发作,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无固定, 发生消退都较快,起疹时伴瘙痒,消退后无任何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 或有发热、关节痛的症状,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甚至引起窒息。患者一个月内未使用过长效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上述7项指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荨麻疹亦称季节性皮肤过敏,常可因气候变化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大量液体透出而出现的一种皮肤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图状,境界清楚,一般消退迅速,不留痕迹。以后成批出现,或隐或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有瘙痒或烧灼感,有怕冷、怕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体内外多种因素皆可引起发病。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E( IgE)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升高比例较高 [1]。引起荨麻疹的抗原性物质很多,如食物、尘土、真菌、人与动物的皮屑、羽毛、昆虫、寄生虫、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当抗原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时,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肥大细胞(MC)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2]。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环或微循环障碍,患者不仅在皮损出有微循环障碍, 在无皮损的甲皱处也同样有潜在的微循环异常[3]。本组资料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低(P<0.05),其他指标仍较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本病患者存在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存在全身的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可以影响血浆粘度,血液粘度与血浆粘度的升高,导致微循环减慢,血流不畅,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研究表明,患者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增高可能与炎症修复反应的存在有关,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微循环减慢[4]。当微循环出现障碍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会加速白蛋白等血清物质的外漏,从而又加重微循环障碍[5]。

    总之,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可为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如

    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的情况,可以选择活血化瘀药物,以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以达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倩丽,陆学东, 张小艳.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 4、IFN- C及IgE 水平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29(4) : 208-20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