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75127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冯媛元 娄晓民
第1页

    参见附件(2124KB,2页)。

     注:*表示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85,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小儿VMC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VMC的发病机制有病毒直接作用,与病毒作用于心肌引起的微血管损伤和免疫反应有关。病毒特异性细胞T淋巴细胞可使被感染的心肌溶解,氧自由基也参与该病的发病过程,故至今VMC尚无特效治疗,通常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保护心肌以及中医药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等方法。磷酸肌酸作为存在于心肌细胞中且浓度高于ATP约5倍以上的一种高能化合物,若ATP被消耗磷酸肌酸就会将其高能磷酸根转移给ADP,目的是使ADP转化为ATP。由于磷酸肌酸是心肌和骨骼肌的化学能量储备,用于ATP再合成,而ATP水解又为肌动球蛋白的收缩过程提供能量[5-6]。由于代谢减慢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在心肌细胞损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磷酸肌酸水平不足对心肌收缩力和心肌恢复力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保持高能磷酸化合物水平既是限制心肌损伤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护心脏代谢的基础。本文患者治疗组给予维生素C、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从治疗的总有效率、ECG和HOLTER阳性检出情况以及CK-MB的变化来看,加用磷酸肌酸纳的治疗组临床疗效更显著,提示可将磷酸肌酸钠作为辅治小儿VMC药物。

    参考文献

    [1]彭健豪,张连峰.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J].2006,16(1):54-57

    [2]翟淑波,刘仕成,孙景辉.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J].使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2):1762-1764

    [3]刘俊,林瑜,陈宝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70 例临床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 2009,15(2):86-87

    [4]张晓梅,郑奕,吴宁,等.小儿动态心电图T波改变特点及临床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6):474-475

    [5]憨贞慧.磷酸肌酸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09,29(8)67- 68

    [6]郑百红,许忠,徐晓恒.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94-4295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2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