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075924
综述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9期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甙,一部分是游离形式,经长期自然选择过程而形成。黄酮家族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用功效,另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临床价值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就其近年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芳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1]。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还有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有抗HIV病毒活性[2]。现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1.1 对心脑循环系统的作用

    刘崇铭等试验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g?k gICA,发现家兔心肌收缩力显著抑制,心室张力上升速率尤其明显抑制,显示ICA能降低心肌氧耗。另外还明显缩短心室射血前期,在心室内压下降的条件下,左心室射血期不变而等长收缩期缩短,反映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有助于合并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ICA或TFE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实验依据[3]。静注黄酮类化合物于麻醉犬后,全部动物的脑血流量增加且血管阻力相应降低,还能使乙酸胆碱引起的脑内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减弱,使处于异常状态下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还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管径增加,流速加快。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脑缺血、缺氧有保护作用。

    1.2 对血管的作用

    1.2.1对外周血管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抑制LDL-C氧化,清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等作用对心血管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经过直接扩张血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4]。Kawaguchi K等试验研究膳食含l%多甲氧基黄酮有助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的32%~40%及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19%-27%显著降低[5],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1.2.2 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体内研究发现五羟黄酮、芦丁能够分解黏附到兔主动脉内皮的血小板血栓并且保护血小板聚集在主动脉融合胶原带。黄酮类化合物抗血栓的作用是因为他们选择性结合到血小板血栓壁上,导致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分离和他们自由基清除的特性、修饰损伤内皮细胞和使正常前列腺素和一样化氮(NO)合成综合作用的结果。

    1.2.3 对血压的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项强、头晕、耳鸣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尤以缓解头痛尤为显著。

    1.3 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 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质过氧化是LDL氧化修饰的主要因素[6]。黄酮类化合物抑制LDL氧化作用、泡沫细胞形成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可能机制是某些黄酮抗平滑肌增殖的作用,最终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2 抗炎及增强免疫系统作用

    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6一二羟基一3,5一二甲氧基酮(CX)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起抗炎及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由多种刺激引起的慢反应物质及组胺的释放,、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PGE2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及其脱颗粒。

    3 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

    大多数黄酮类化台物都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汪德清等研究表明黄芪总黄酮(TFA) 和总皂甙( TSA) 都有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防止生物膜过氧化的作用,其中黄芪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TFA的作用[8]。人体产生的自由基过剩可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甚至会引起衰老、心血管、癌症等多种疾病。黄酮类化合物的还原性很强,能直接清除各种过氧化自由基。人体内没有专一的酶防御系统抵御,现已发现的许多可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抗氧化物也不能清除最活跃也最危险的羟自由基,但黄铜类化合物的清除可以明显清除羟自由基。

    4 抗肿瘤、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抑癌基因表达、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来实现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使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活性抑制。黄酮类化合物在抑制癌基因表达和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方面,它能抑制K-ras、H-ras和N-ras基因表达,降低这些癌基因产物表达量,使大肠癌细胞系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稳态p-21ras蛋白水平降低[9]。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黄酮抗癌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类雌激素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异黄酮,由于在结构上与雌激素非常相似,所以其具有类雌激素或抗类雌激素的生理作用,它能够模拟天然的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调节其活性[10]。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对激素依赖性的癌症(如前列腺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的防治特别有效,并能够延缓或减轻妇女绝经期的各种症状。

    6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宋必卫等对芦丁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芦丁(6.25~100mg/kg,ip)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小鼠扭体反应,芦丁(50~100mg/kg,ip)明显提高小鼠嘶叫刺激阀值,显著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表明芦丁有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比阿斯匹林强,但比吗啡弱。黄酮类化合物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拮抗有关,尤其是不仅在多种全身镇痛模型上有作用,而且在兔臆神经放电、兔耳皮下渗透等局部致痛模型上更有良好的局部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吗啡和阿司匹林皆不同,系一新型的镇痛药。

    7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微生物的活性

    7.1 抑菌活性

    甘草黄酮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其黄酮单体化合物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烟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的生长。翟爱华等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管碟法对麦胚黄酮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对灰葡萄孢、白色念珠菌、黑根霉、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7.2 抗病毒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抗HIV病毒、抗流感病毒、抗柯萨奇病毒、抗疱疹病毒、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抗肝炎病毒、抗登革热病毒,以及抗腺病毒、冠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黄酮类化合物对其它多种病毒也有抑制活性。异黄芩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王志杰等研究发现黄芪总黄酮对人疱疹病毒 (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1]。, http://www.100md.com(张增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