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206543
探讨自主神经活动在50变异性心绞痛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段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评价自主神经活动在变异性心绞痛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试5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142次短暂心绞痛发作事件,分析心绞痛发作前、发作中及发作后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在心绞痛发作期间,心率变异性降低。时域参数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结论 在日常活动发生变异性心绞痛过程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自主神经

    心率变异性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可重复定量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非创伤性方法指标。已有研究认为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1〕 。

    本文通过24H心电图检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异性心绞痛,分析心绞痛发作前发作中及发作停止后的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以观察迷走神经活动在心绞痛发作中的调节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常规心电图示绞痛发作时有ST段抬高,与之相应的导联则ST段压低,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除外自发性心绞痛等其他类型,共有58例,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发生心肌梗死患者8例被剔除,最后选定50例患者,男33例,女17例。年龄47~71(59±12)岁。

    1.2方法 采用美国产三通道闪光卡式动态心电记录仪,记录CMV5、CMV3、CMV1三通道全息心电图。检查前三天停用影响ST段及自主神经调节的药物及冠状动脉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及胆碱能手提阻滞剂等。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ST段(J点后的80ms)后的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及水平或弓背形上抬≥0.1mv持续1min以上通过ST段趋势图选取ST段改变的时间段,结合实际图形去除伪差、干扰与测量误差.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选择均值标准差(SDANN)、均值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距差值>50ms百分比(pNN50)。记录心绞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5min的数值。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以表-x±s示不同时间的组间比较用F检验,两两比较用Q检验。

    2结果

    50例动态心电图中共监测出142次心绞痛发作事件,其中102次ST段抬高,40次ST段降低发生在6:00-12;00的60次,12:00-18:00的51次,18:00-6:00的31次平均发作时间13.8±9.3次/min,83.2±12.0次/min,95.5±11.3次/min,89.0±10.7次/min,发作时心率与发作前差异有显著意义(t=2.20,P<0.05),其余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心绞痛发作前发作中发作停止后时域的心率变异性参数如表1。

    Q1(P1)值,Q2(P2)值,Q3(P3)值分别为心绞痛发作前与发作时发作前与发作后比较

    3讨论

    心率变异的分析方法分为 24H长程及短程分析,各有其优缺点。本文根据需要选用短程分方法。一般认为,时域指标中RMSSD、pNN50反应副交感神经张力大小,与心率的快速变化成分相关,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时其值降低。SDANN反应交感神经张力大小,与心率的缓慢变化成分相关,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其值降低。

    本文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42次心绞痛发作事件发作中与发作前比较,时域参数发生了改变,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影响心绞痛的发生。多数(94%)发作事件显示出心率变异性的降低,说明了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降低密切相关,这一点与Bigger等报道一致[2]。在心绞痛发作

    过程中,夜间发生次数与白天大致相似,显示交感神经张力随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减弱而增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RMSSD、pNN50值较正常参考值降低〔3〕表明心绞痛发作时副交感神经进一步降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严重失衡,使心脏生理不稳定性增强,心肌不应期缩短,心室颤动域值降低,从而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