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89576
6PCNA在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标本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李文华 张自强
第1页

    参见附件(1113KB,1页)。

     【摘要】目的 通过对颈部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标本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分析,了解其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意义;方法 应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方法对12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穿刺,穿刺物涂片SP法作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PCNA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部肿大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标本的PCNA检测对肿瘤临床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细针穿刺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增殖细胞核抗原;病理诊断

    淋巴结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具有过滤、增殖、免疫作用。很多疾病都可通过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表现出来,有时颈部淋巴结肿大还是某些疾病的突出表现。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微小,禁忌证极少,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病理学确诊的目的,目前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所广泛接受。笔者采用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法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穿刺,穿刺标本作PC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收集本院及宜都市一医院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54.1±2.7)岁;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没有重大病症的一般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2—68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一般分组资料统计

    1.2 方法应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60例非肿瘤患者、60例胃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60例胃癌患者均得到组织学证实),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穿刺,将穿刺标本制成涂片,用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氢连接(SP)免疫组化法,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微波修复抗原。SP试剂盒、鼠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PTEN多克隆抗体、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剂等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用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1.3 判断标准蛋白染色均定位于细胞核,阳性染色为淡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在排除非特异性染色前提下,每例标本均在10×40倍光镜下随机观察5个视野,在每个视野计数200个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按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比例计算阳性表达率。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量而将阳性表达分为3级:(1)弱阳性(+),即阳性细胞比例<10%或显色颗粒呈现为淡黄色;(2)强阳性(+++),即阳性细胞比例>60%,多数细胞胞浆呈棕黄色;(3)中度阳性(++),即阳性细胞比例及显色强度介于弱阳性与强阳性之间;(4)阴性即染色强度与背景无明显差别。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癌细胞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细胞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2,P<0.05);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细胞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5.63,P<0.05;)。见表2-2。

    表2-1 癌细胞在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注:*与正常组织比较,P<0.05;**与正常组织比较,P<0.01。

    表2-2 癌细胞表达与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注:*与无淋巴结转移比较,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比较P<0.01。

    3 讨论

    PCNA由Miyachi等于1978年在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因其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细胞及肿瘤细胞内而得名,以后的研究发现PCNA与细胞DNA合成关系密切,在细胞增殖的启动上起重要作用,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良好指标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PCNA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浸润能力和转移能力越强,增殖活性越强,PCNA指数越高,临床预后越差。因此,PCNA的表达水平可比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及其所处的生长状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1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