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108474
三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临床观察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金丹
第1页

    参见附件(1164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针灸为治疗手段,辨证分期治疗;结果:62例患者中治愈57例(91.14%);显效3例(4.84%);有效2例(3.22%),总有效率100%;结论:按照周围性面瘫的病理和病变发展,将治疗分为三期,以针灸为主,分别采用电针浅刺法、透刺法和双手单针法三种不同的手法配合相应的穴位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同时也证明单纯应用针灸治疗同样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三期辨证;周围性面瘫;针浅刺法;刺法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我们根据其发病特点和病理发展情况将本病分成三期,分别采用不同针刺方法,取得较好疗法,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5岁,平均35.7岁,病程1周内41例,20天内16例,一个月内3例,3个月以上者2例。58例为首发,4例为复发。62例患者中,有55例出现患侧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口哨等动作;有4例同时伴有听觉过敏;有3例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

    2诊断标准

    62例患者均按《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1]的诊断标准确诊。

    3治疗方法

    按本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三期,即初期(1~7天)、中期(8~25天)、后期(26~60天)。

    3.1初期(电针浅刺法) ,取穴:合谷(双),太冲(双),阳白,翳风,迎香。

    3.2中期(透刺法),取穴:阳白,鱼腰,地仓,下关,牵正,颊车,晴明,太阳,颧髎,合谷(健),攒竹。

    3.3后期(双手单针法),取穴:鱼腰,瞳子髎,丝竹空,下关,承浆,四白,巨髎,太溪(双),足三里(双)。

    3.4方法:初期取30号1.5寸不锈钢针,常规皮肤消毒,选准穴位,沿皮下刺入后,将G6805治疗仪依次输出引线接在针柄上,接通电源,波段调至疏密波,强度以患侧面肌出现收缩为宜。电针30分钟,一日一次;中期常规皮肤消毒后,以鱼腰透阳白、地仓透下关、太阳透颧髎为主穴,得气后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电针20分钟,每日一次;后期常规皮肤消毒后,选准穴位,双手各持一针,同时刺入两个相同的穴位并同时捻针,除太溪和足三里用补针法外,其余各穴均为健侧用泻法,患侧用补法,留针30分钟,电针波段调至续断波,隔日一次。

    4疗效评定标准

    4.1治愈:面部无任何不适症状,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静止或运动状态两侧对称。

    4.2显效:面部症状大部分消失,微笑时患侧口角稍微歪斜或闭眼时患侧稍慢于健侧。

    4.3有效:面部症状有所改善。

    4.4无效:治疗20天后面部症状无任何改变。

    5治疗结果

    62例患者治疗结果,治愈5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治愈率91.94%,总有效率100%。疗程最短6天,最长31天,平均23.3天。附表:分期与疗效变化的关系

    6讨论

    6.1周围性面瘫属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局部受凉使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出现面神经麻痹。其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遭受急性压迫,神经髓鞘脱失,甚至轴突变性而出现暂时性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支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表情肌瘫痪。一般本病分为功能障碍型和损伤型。前者占60%[2],其病理改变为炎性水肿,只要水肿消除,临床即可治愈。

    6.2根据上述病理及病变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期,初期以祛风寒为主,取合谷,太冲,翳风开四门而散头面之风,迎香,阳白通少阳、阳明之络,加电针以增强患侧血液循环,调整少阳、阳明二经之气,加速面神经水肿的吸收[3];中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水肿渐退,风寒已祛,但气血不通,脉络不畅,筋肉未养,故取地仓、下关、颊车以通阳明经气血,阳白、晴明、攒竹活少阳之气,太阳、牵正、鱼腰为经外奇穴,是治疗本病的要穴,用透刺法更能增强针感,鼓舞气血运行,扩张血管,刺激面神经,促进其恢复。

    6.3在治疗中,我们体会到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针刺手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初期浅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神经的水肿,深刺、多刺或加大捻针力度,不但会引起面部水肿加重,还可以使神经进一步损伤[4]。而加用电针,则可提高日后的治愈率[5];中期的透刺不仅是增强针感,而且因为透刺时的针体往往与其下的肌纤维大约呈45°的夹角,这样的刺法,可引起肌肉内轴突反射,使血管扩张,血液改善,增强了肌肉收缩必须的物质供应,使肌肉收缩力恢复[6]。

    参考文献

    [1]郭长青等.《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331.

    [2] Sotirlos A.Tsementzis(德)原著.神经病与神经外科学鉴别诊断.青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6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