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108442
4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王睿勤
第1页

    参见附件(1122KB,1页)。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手术使用北京万特福YL-1一次性颅脑血肿穿刺粉碎针。结果微创手术后血肿清除率60%-100%的有39人占86.67%,清除率> 80%的有4人占8.89%,清除率< 80%的有2人占4.44%。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疗效:恢复良好有10人(22.22%),轻度残疾有27人(60%),重度残疾有7人(15.56%),植物生存有1人(2.22%)。结论 将微创手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可以对病人进行更快、更有效的抢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疗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老龄化,高血压脑出血日益成为近年来的一种常见病。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 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多见于50至 60岁的老年人人群, 但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也有发病可能[1]。其主要特点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障率高、预后较差。以往常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但该方法预后差,病死率及病残率较高, 因而近年来研究学者在不断探索中发现了目前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主要方法--微创手术方法,使得脑出血的死亡率不断下降。本研究旨在分析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于华西附一院老年科纳入50岁至65岁高血压脑出血病例45例。其中男性2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为61.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至136小时,平均49小时。45例患者中,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2例,冠心病2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29例,心律失常18例,糖尿病20例。病例排出标准为:➀由于肿瘤、外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引发的出血;➁脑干出血;➂凝血功能障;➃出血性疾病;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微创手术法,具体方法采用一次性颅脑血肿穿刺粉碎针,经CT定位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进行颅脑穿刺,在颅骨上钻一个约0.8 - 1cm 孔径的小孔,由血肿腔内置入一根约0.3cm管径的引流管,抽出液状血液,术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等溶栓药物,将凝固血肿溶解后引流出颅外[2]。

    2结果

    血肿清除情况:术后48小时内复查头颅CT计算残余血肿量, 血肿清除率= 术后残余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3]。血肿清除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情况如下表。

    3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极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对于病患的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具有及时清除血肿、止血、改善脑循环的优点,同时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挽救处在可逆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 从而达到促使意识恢复及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早期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疾病症状改善等指标均对预测病患早期的转归情况具有重要意义[4]。由于将微创手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可以对病人进行更快、更有效的抢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致残率、病死率。因尽早清除颅内的血肿,可以达到解除脑组织的受压, 并减少继发性脑水肿和缺氧的可能性目的, 因而可作为恢复正常脑组织血流和改善脑组织缺血情况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对于最佳手术时机,尚无确切认识。相关研究表明, 高血压性脑出现的血肿形成时间约为出血后30分钟,62%的病人出血后约2小时不再出血[5],且有研究表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出血约6小时开始出现出血坏死,血肿内部凝血酶的释放可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从而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加重,病残、病死率升高。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及时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增加受损神经元恢复的可能性,降低或避免在脑出血后继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多种微创手术方法已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就临床疗效而言, 如何选择以降低手术本身的风险和预防严重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建武.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58例疗效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05):152- 155

    [2] 孟宏武,安尼瓦尔,陈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80例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1):83–8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