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4期
编号:12108208
中医治疗湿疹20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4期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203例湿疹患者的皮损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3例湿疹患者的临床报告进行分析,其分为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血虚风燥、湿瘀互结5型,以除湿止痒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结果 治愈158例,见效32例,无效13例。结论 笔者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湿疹方面与西药比较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湿疹;皮损特点

    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痰痒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疹多形性,倾向湿润,对称分布[1]。祖国医学中因其症状及病变部位不同有浸淫疮、涡疮、旋耳疮、绣球风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变态性皮肤病,病因较复杂,多因变态反应神经功能障碍或营养代谢失调所致。中医认为察性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化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本病病程较长,治疗十分棘手,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其皮损形态以及病因病机命名为浸淫疮、湿疮等等。因为存在病因的不确定性,皮损的多形性,故临床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也是百家争鸣,本文就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03例湿疹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3例患有湿疹的病患中,男121例,女8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45.3岁,病程最短也在4个月以上,其中有3例病程长达5年之久。根据诊断,急性湿疹166例,中度湿疹32例,慢性湿疹5例。

    1.2治疗方法203例病人中,特别多以,发热、皮肤灼热、红斑、丘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舌苔黄,舌尖红,脉数。配以:知母、生甘草、赤芍、丹皮、黄芩、防风、泽泻各10 g,生石膏20 g,生地30 g,茵陈15 g。水煎每日1付。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治疗后痒止,皮疹消退,停药3月后无复发;显效:痒明显减轻,皮疹明显减少,停药后3月无新皮疹出现;好转:痒减轻 ,治疗期间或结束后偶有新皮疹出现;无效:痒减轻,皮疹减少。

    2结果
, 百拇医药
    经4疗程治疗, 治愈158例,见效32例,无效13例其中,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型疗效较好,血虚风燥、湿瘀互结型疗效稍差。

    3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表现为对称性、多形性的皮肤损害,如红斑、丘疹、水泡,破溃后有糜烂、渗液,部分可有感染化脓,继而形成结痂脱屑等,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医宗金鉴》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概括湿疹的病机,不离“风、湿、热”邪,认为湿疹的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洁)。即中医认为湿疹的原因是察赋不足,风湿热郁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或营血不足,湿热逗留,以致血虚风燥,风操湿热郁结,肌肤失养川。现代中医学将上述病症概括为“湿疮”。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定义,“湿疮是常见瘙痒性皮肤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如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湿毒疮、莴疮、绣球风、乳头风等。
, 百拇医药
    湿疹发病原因不外风湿热三者,治疗应以清热祛风、利湿止痒为法。自拟方中生地黄、地骨皮、紫草清热凉血,白鲜皮、蝉蜕、苦参利湿止痒,生龙骨牡蛎及虫类药物具有镇摄安神,祛风作用。本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其治疗应内外兼顾,表里分消。既要重视皮损表现,又要注意内在病机。湿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必耗液伤阴,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致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皲裂。具体为①风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②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③脾虚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④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4]。分别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健脾燥湿、滋阴润燥之原则。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等。并多年应用中药治疗湿疹,中药内外合治是消除渗出,糜烂和水肿的有效方法。湿热为其病因,自当清热利湿。内服中药,多为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品,根据辩证论治,内外合治可取得药到病除之效[5]。另外,对于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则宜收敛消炎,可用中药湿敷。常用的外治药物有:青黛、紫草、苦参,马齿苋、野菊花、黄柏、蒲公英、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冰片、枯矾等,这些药可单用或2~3味配伍应用。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一些辨证分型,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规范化研究,实现宏观整体辨证与微观病理改变的统一、总体与个体治疗的统一,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百拇医药
    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在治疗湿疹用药时,必须注意祛除病因,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物质,保护皮肤避免刺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做到随证加减,坚持内服中药汤剂及外搽酊膏并用的原则,其收效更好。

    参考文献

    [1]黄煜伦,周幽心,周岱,等.雷公藤红素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3, 25(5): 429-43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

    [3]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95.

    [4]楼延丞,李素亭.小儿湿疹辨证施治100例体会.中医杂志,1986,3:41.

    [5]吉永和惠.利水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的意义.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4;44(5):93., http://www.100md.com(刘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