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108538
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倪淑英
第1页

    参见附件(2541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应用自评表评估患者的不良情绪,干预组予以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结果:两组患者自评表评分结果比较,干预组心理干预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干预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持续严重缺血所致心肌坏死,常伴有急性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患者深受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多种症状的困扰,心理状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采取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除积极抢救治疗外,同时又加强了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收到良好治疗效果,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为此,对我科所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科2008年7月—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在年龄、职业、心肌梗死类型、身心状况及治疗措施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采用不良情绪自评表调查患者情况及不良情绪,干预组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一般性健康教育,用统一的指导用语,干预1周后再次测评患者的不良情绪水平,比较两组的测评结果。

    1.3心理干预的实施

    1.3.1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为实施心理干预做好铺垫,有专业医师和责任护士同时进行。

    1.3.2正确认识心肌梗死,满足患者求知心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积极热情应答并详细解释患者所有疑问,满足患者的求知心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及不科学推断,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在生活中应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关怀,言语柔和,操作时动作轻稳,并耐心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时的症状 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1-2],同时要注意避免让患者情绪激动,情绪激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小动脉痉挛,加重心脏前负荷,导致疾病恶化而危及生命[3],严格限制探视,以防其他不良外界刺激 。

    1.3.3对患者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生活及未来。让患者将内心感受、恐惧、希望及担心表达出来,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要让其感觉到护士在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诉说,而且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他的问题。应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给予正确指导和最大限度的满足。使患者精神上获得愉快的感受,进而使她们振奋精神,树立坚强的意志来战胜疾病,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使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让其看报、讨论实事,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动态,使其相信科学,相信医疗技术。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交流时态度要坦诚,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态度去感染患者,做好护患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处于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

    1.3.4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联同患者家属、朋友及同事组成关爱的桥梁,及时消除患者孤独、低落感。应让患者家庭成员帮助患者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决心,引导家庭成员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及时消除患者孤独、低落感。

    1.3.5消除患者忧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忧虑抑郁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3~5d的患者,是从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主要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不同患者忧虑也各有不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担心病后影响其工作地位;作为一家之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青壮年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害怕患病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身体活动及性功能受影响等。对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与患者交谈方面,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积极提供有关心肌梗死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根据病情指导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注意力。

    1.4评定标准 以SHS标准分>50分表示有不良情绪症状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不良情绪得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进行t检验,率的检验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检出率情况比较 干预前的干预组与对照组检出不良情绪患者分别为30例和31例,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不良情绪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例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1周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在进行护理时,必须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身心护理。基于此,心理护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范畴渗透到临床护理的各个角落。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的常见病之一,发病凶险,患者难以接受,这样会给她们心理上带来极度恐慌,对疾病的猜测、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继而食欲、睡眠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再加上急须介入手术患者将会承受更大的痛苦,内心的孤独及痛苦,会使脾气变得烦躁、暴躁,不想与他人交流,继而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障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心肌梗死患者除了接受正规的治疗外,还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样能使她们顾虑降到最低,以最佳心态正确面对,勇敢地接受手术及疾病带来的痛苦。本研究发现:通过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并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临床上可大力推广,在原有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方法,这样不仅能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及焦虑情绪,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