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107171
米索前列醇\缩宫素共同使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李海侠
第1页

    参见附件(1062KB,1页)。

     【摘要】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对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胎头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醇200μg舌下含服。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第三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结果: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第三产程时间和产后2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能减低产后出血率,缩短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比单独使用宫缩素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缩宫素;产后出血

    产科有很多并发症,产后出血是产科的重要并发症,是我国产妇的首要死亡原因,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及其危险[1]。探讨简便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有赖于临床医生的实践和探索。本论文就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来预防产后出血展开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20例自然分娩的产妇,均符合单胎头位、足月妊娠、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无前列腺禁忌症的条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6岁。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凝血、新生儿体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用药方法观察组产妇胎头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缩宫素20U,同时米索前列醇200μg舌下含服。对照组仅进行肌肉注射缩宫素20U。

    1.3观察项目出血率:记录两组出血的产妇例数。产后24h总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第三产程时间:记录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时间。

    产后2h出血量:失血量计算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2]。容积法:在胎儿娩出及羊水流尽后立即放置有刻度数字的弯盘于产妇的臀部之下,收集阴道流血。称重法:该产妇创面的渗血量及抹去的血量=分娩后纱块重量-分娩前纱块重量,纱块占有血液。按血液比重换算成容积,血液容积(ml)=血液重量(g)÷1.05。容积法+称重法=产后2h出血量。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出血2例,占3.3%,对照组出血11例,占18.3%,两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具体数值见下表。

    表两组观察项目比较

    3讨论

    在我国,产后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首要疾病,宫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如软产道裂伤较重波及宫颈血管或阴道裂伤波及深层组织,由于此处血运丰富,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出血。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宫腔、胎盘未能娩出、胎盘粘连等胎盘方面的问题也能造成大出血。另外,产妇在分娩时精神过度紧张,从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产妇自身凝血功能障碍也能造成出血。有报道称80%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3],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就要加强产后子宫收缩,特别是加强产后2h的子宫收缩。目前,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主要为缩宫素、前列腺素衍生物、钙剂、垂体后叶素及中医药治疗等[4]。

    缩宫素能够模拟正常分娩的子宫收缩,刺激子宫使子宫颈扩张。随着妊娠过程的开展,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逐渐增加直到足月,分娩时运用效果最佳[5]。肌内注射缩宫素,2~3min内吸收起效,血浆中的缩宫素酶能很快将其灭活。又缩宫素与其受体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子宫活动的总体平衡,缩宫素受体越多,对缩宫素越敏感。缩宫素作用时间短、个体对药敏差异大的特点决定了采用其预防产后出血的缺陷。

    米索前列醇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衍生物,能促进子宫兴奋和宫颈软化。米索前列醇通过黏膜迅速吸收,10min内血浆水平达到高峰。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子宫收缩减弱,此药半衰期为90min,能使子宫再次处于较强的收缩状态,促进胎盘剥离和娩出。同时压缩子宫壁胎盘剥离处断裂的血管床,使管腔变小从而减少产时和产后的出血量。

    米索前列醇同缩宫素的联合,互补协同,能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

    [2]苏应宽.妇产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7-2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6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