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107727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何煜峰
第1页

    参见附件(1185KB,1页)。

     【摘要】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选入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采用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足浴;对照组则采用肌注维生素B1 0.1g,维生素B12 500mg,隔日一次。观察两组综合临床疗效、局部溃疡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足浴;糖尿病足

    我科自2007年起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80例,采用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33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历,全部按照WHO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疼痛、麻木、运动障碍、下肢皮肤颜色改变、溃烂及坏疽表现等。均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

    1.1治疗组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3~78岁,病程3~31年,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42例。20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22例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5例完全采用诺和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水平在7.3~15.4mmol/l。临床症状:下肢疼痛7例,四肢麻木19例,运动功能障碍4例;体征;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呈褐色12例,下肢足趾破溃10例,足部局部坏疽6例,合并胃肠道病变8例,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肾病10例,合并视网膜眼底病变6例。

    1.2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4~79岁,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28例,病程2~30年,12例口服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4例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7例完全采用诺和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水平在7.3~14.7mmol/l。临床症状:下肢疼痛10例,四肢麻木13例,运动功能障碍3例;体征;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呈褐色7例,下肢足趾破溃8例,足部局部坏疽4例,合并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8例。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47例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基础上应用糖尿病足浴方。药用透骨草20g威灵仙20g伸筋草20g红花10g鸡血藤30g乳香没药各15g桂枝10g桑枝15g丹参20g葛根15g花椒10g肉桂10g冰片10g随症加减。在专用足浴桶内先将以上药物加水浸泡20min,煮沸后再煮10min待药液温度降至35~40度时开始泡足,浸泡过程中不断加热,使水温维持在40度左右,水面在踝关节20cm以上(覆盖足三里穴)。每次浸泡30min,1次/d。

    对照组33例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同时给肌注维生素B1 0.1g,维生素B12 500mg,隔日一次。

    两组疗程均以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作记录。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

    4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变的基础包括神经和血管病变两方面,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肌醇耗竭学说,微血管障碍,非酶糖基化等;而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机制在于激素异常,血脂异常,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异常,多元醇途径激活和非酶糖基化,动脉内结缔组织堆积等。

    这些病理改变属于中医学“瘀血”的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为阴虚为本,气血亏耗。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肢端失养,变证丛生。糖尿病中药足浴治疗在控制血糖和感染,改善全身状况的基础上,遵循中医“给邪出路”、“祛腐生肌”等原则,运用中医经络腧穴相通的原理,通过洗浴及足部按摩的刺激,利于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较好的疗效。

    方中以红花、鸡血藤、丹参、桑枝、威灵仙、去瘀通络,温煦推动血运;桂枝、肉桂温经散寒,辛散温运而止痛;丹参、葛根尚可降浊化痰,为痰浊瘀血共治之药;透骨草、伸筋草、花椒、冰片舒经通络且透皮作用强,可引药入内,直达血脉、经络;诸药合用起到活血舒经,温经通络,化痰降浊,祛风散寒止痛之效。现化药理证实,方中桂枝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镇痛抗菌之效,伸筋草、红花、丹参、葛根等活血祛瘀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粘度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进一步通畅,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加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中药足浴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腧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输布至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吕仁和,张洁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