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象思维
编号:12134720
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法象药理中的体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6期
     【摘要】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医学思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和发展,在中药学中形成中药发象药理学说,可以解释中药的相关药性和临床功效及应用,但也面临着说理教条牵强的现实。

    【关键词】 取象比类;思维;法象药理;中药学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借鉴和集成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的一种传统的独特医学思维方式,早在《皇帝内经》中《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有“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内经》对秦汉以前医疗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融合古代哲学唯物辩证法及自然科学成就,构建了中医学的意象思维。而且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对这种思维方式加以发展和弘扬,始终贯穿在中医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体现的尤为突出。

    中药发象药理初起于宋代,盛于金元。在中药学中,中医学的意象思维具体体现为“法象药理”,主要是通过药物的“象”与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和沟通,从而来探讨药物的药性和作用疗效。
, 百拇医药
    1 法象药理之理论基源——取象比类思维

    《周易》中最早提出“取象比类”一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是易的本质特点,易是用象来表达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重要范畴,无不与取象思维相关,故有“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1】。意象思维在中医学中抽象为取象比类法,具体表现为【1】:①观物取象:通过观察和认识事物,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建立相关的意象和功能模型;②援物类比:在前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进一步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③据象类推:概括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特征,进行衍变,从而进一步扩大解释对象的范畴;④据象比附:根据食物和想象的本质,建立彼此间的某种有机联系,用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哲学逻辑思维,《内经》曰 “不引比类,是知不明”, “援物比类,化之冥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以此明鉴:中医学中取象比类思维可广泛的用于解释、阐述和说明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 百拇医药
    2 中药之药类法象和法象用药

    众金元医家在宋代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2】。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足见在内经中已经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法象药理学基础。经后世医家进一步的总结和发扬,取得了很大成就。

    李东垣指出:“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 气厚者浮而长 ,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3】在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将药物根据“风升长”、“ 热浮长”、 “湿化成”、 “燥降收”、 “寒沉降”进行划分的提法。同时李时珍也提出了“顺时气而养天和”。
, 百拇医药
    后人不仅用取象比类来解释中药的药性,而且进一步借助意象思维用以说明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药发象药理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征、颜色等来推断和解释药物的功效。药根入药,其性多升,如升麻其味辛甘,具上升的气味,故有升发上行的功效;果实种子类为药,其性多降,如杏仁其味又苦,可降肺气;花类入药,其质地兼轻,多升散上行,如菊花味辛,具升散的特点,可散头目之风邪;梗(茎)类入药,其性多和,如紫苏梗可理气调中;枝类入药,因其在干旁,常具宣发功效,可通达四肢,如桑枝可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以皮入药者,可达皮肤,如大腹皮可治疗皮水水肿;以藤入药者,其似人身之经络,可用于通络,如大血藤可活血祛风止痛。亦有依据药物的形态推测药物相应的功效,因连翘心似心,可用来清心;橘核、荔枝核、吴茱萸其形似男性睾丸,取“以核治核”,可用来治疗疝气;人参其形像人,可用于补益人身五脏六腑形体百骸。石膏色白,可入肺经,用来清肺热等。

    3 中药法象药理之发展趋势
, 百拇医药
    随着现在对中药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用法象药理相关知识来解释药物的性能特点和功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诸花皆升,独旋覆花降”,“诸子皆降,苍耳子却升”,菊花亦可平肝潜阳。由于大家在认识法象药理的时候思维固定化,甚至是死搬硬套,过分强调药物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药物之间的共性,无益于中药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使中药法象药理日趋缜密。

    参考文献

    [1]刑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00-203.

    [2]于虹.论中药的法象药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48-649.

    作者简介:孙必强,男 (1979-),山西朔州,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中医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