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134443
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范永香
第1页

    参见附件(1073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及其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8例,其诊断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随机把患者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30d后,采用常规剂量的对照组心肌再梗死7例,心源性死亡2例,卒中3例,心力衰竭3例,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2%;大剂量组出现心肌再梗死2例,心源性死亡1例,卒中1例,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在溶栓前短期内应用,可使心肌梗死后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卒中等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诊治;他丁类药物;溶栓治疗

    1 绪论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是较为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之一[1]。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并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以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据报道,心肌梗死在欧美最常见,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2]。中国在世界上属低发区,但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他汀类药物有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的作用,可使冠状动脉降低事件发生率。选择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8例,对其诊治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患者共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5~77岁,平均49.8岁。入选标准[3]:①严重胸痛或者上腹痛,并且疼痛时间持续30min以上,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②血清心肌标记物(cTnI、CK、MB、肌红蛋白)阳性;③发病时间在6~12h,心电图至少有2个相邻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④无溶栓禁忌症。发病部位:下壁31例,前间壁19例,前壁8例,下壁并高侧壁7例,前壁并高侧壁3例。

    2.2 方法 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把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灶部位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包括:入院后既给阿司匹林0.3g嚼服,然后给予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6h后给予5000万U注射,bid)上给予他汀类药物,1次/晚,大剂量氟伐他汀80mg;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剂量,1次/晚,氟伐他汀40mg,治疗30d后观察,对患者的心肌再梗死、不稳性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做出统计。

    2.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4 讨论

    心肌梗死(MI)是心肌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大部分心肌梗死在1~12h之间呈凝固性坏死,当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部分功能的消失致使患者的射血分数下降,每搏输出量减少,同时致使心室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和心室进一步出现扩张,对患者的存活率和心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4]。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以剧烈胸痛(休息及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在临床上,其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早期及时的诊断,及时治疗使血运恢复,挽回心肌功能,避免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再扩大。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较好的调脂作用,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处的炎性反应减轻,减少血栓形成和斑块中的脂质成分,在降脂时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可使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在溶栓前短期内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使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肌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卒中等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参考文献

    [1]邓 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7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