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134243
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40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钟芳芬
第1页

    参见附件(1149KB,1页)。

     【摘要】 目的:通过针灸术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方法:将80名失眠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针灸时间为上午10—12点,并配合以穴位贴敷治疗,连续治疗4个月。对照组针灸时间也为上午10—12点,但是没有穴位贴敷治疗。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进行结果测定,观察2组实验的临床效果显示与治疗前后PSQI的结果变化。结果: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分数、愈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PSQI分数及睡眠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个月进行跟踪采访,治疗组的睡眠质量分数、愈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针灸;穴位贴敷;失眠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所选病人总共为80例,年龄阶段为45—50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发病时间大约为两年左右。入选标准: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有关“不寐”症状标准,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伴有入睡时间长、睡眠浅、多梦、易醒、乏力、精神不佳等症状,每天睡眠不足6 h。每周至少发生四次以上,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组

    治疗前2周及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安眠药。

    (1) 取穴:神庭、百会、风府、神道、四神聪。

    (2) 针刺手法:用大拇指和食指夹紧银针,与皮肤成90度夹角快速插入。所取穴位的位置与插针深度以及停留时间均参考中国中医药类国家规划教材《腧穴学》。针灸时间为每次25分钟,连续插针5次,每周进行5次治疗,周六周天休息,其余每天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连续治疗四周,再观察疗效。

    (3)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 以疏肝、安神、活血、理经为原则,选取酸枣仁、柴胡等多种中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分别采用水、乙醇为溶媒剂提取挥发油、生物碱、苷类等多种成份,将提取物置放于透明钵中,加入羊毛脂研磨匀称,再用适量酒精溶解冰片后加入,然后加入白凡士林,研匀,加入适量氮酮,即制备成功。该软膏每克含生药材3.36g。

    (4) 贴敷方法 选取患者的神阙穴(肚脐),用含75%酒精的棉球进行局部消毒后,将自己制备的药膏涂抹在穴位上,贴敷直径3~4cm,厚度3mm,外用医用纱布包裹,然后用胶布固定,4~5天更换一次,与针灸治疗的时间同步,治疗一个月。

    2.2 单纯针灸组 除了不需要进行穴位贴敷治疗,针刺治疗过程与时间均和治疗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患者的个人感觉,适当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让患者培养良好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不寐”评定标准:治愈:夜晚睡眠时间长,睡眠质量好,不易醒,梦少;好转:睡眠时间增加2h以上,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没有好转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前后失眠症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P<0.05).

    从表1分析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失眠状况都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好,说明针灸配合穴位贴敷非常有效。

    4 讨论

    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夜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人们打破了原有的规律作息时间,失眠的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此研究通过将失眠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针灸配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再根据治疗效果,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实验结果。中药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体表各大穴位,以及经脉的运输与传递作用,达到活血、疏脉、养心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理作用,达到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具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入睡时间的缩短以及睡眠时间的延长说明了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提高。针灸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节大脑细胞的正常活动,疏通经脉,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失眠症状。失眠症患者多有情绪障碍,在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时一定要叮嘱患者避免紧张和焦虑,按时睡觉,睡前不要进行兴奋和紧张的脑力活动。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配合针灸能有效改善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候,功效显著,且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慧.针灸治疗失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4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