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132283
临床分析药物性皮肤损害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李丹
第1页

    参见附件(1372KB,1页)。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性损害患者的致敏药物种类、排序、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性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抗生素类药物所致者位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及中药制剂。药物性皮损的皮疹类型主要以荨麻疹、麻疹样红斑为主。中青年居多,老年药物性皮损呈上升趋势。受累脏器以肾、心、肝为主。结论:致敏药物排序已经发生改变,主要以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为主,受累脏器以肝、肾、心脏为主。应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督,预防药物性皮损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性皮损;致敏药;临床分析

    随着新药的品种日益增多,临床上引起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性损害的药品种类也不断增加。为了研究近5年来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性损害发生的关系,本文分析了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药物性皮损的患者173例,其中伴有肝、肾、心脏及血液等系统损害者83例,发生率为56.1%,为探讨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分布、皮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变化趋势等,我们对83例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

    资料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院经确诊为药物皮炎伴系统损害的患者住院病历,共83例,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82%,其中男47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47:36。

    2结果

    2.1年龄分布

    83例患者,年龄最小者为9个月,最大者为92岁,中位年龄为44岁。0岁~9岁年龄组(4.7%),10岁~19岁年龄组(5.3%),20岁~29岁年龄组(11.6%),30岁~39岁年龄组(16.7%),40岁~49岁年龄组(26.4%),50岁~59岁年龄组(15%),60岁~69年龄组(12%),70岁~79岁年龄组(4.8%),80岁~89岁及以上(3.5%)。其中30岁~49岁年龄占大部分(41.4%),老年龄60岁~89岁及以上(20.3%)组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2药物性皮损类型与致敏药物之间的关系。 药物性皮损类型与致敏药物之间的关系 (略)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得知抗生素类药所致药物性皮损发生率最高,占42.3%,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类,占38.1%,生物制品及血清制品占7.2%,中药制剂类占6.1%,磺胺类仅占4.1%。抗生素类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首,占57.3%,解热镇痛类中以感冒药引起者居多,占47%。另外,从死亡病例中分析得出:引起死亡的常见致敏药以卡马西平、酮康唑、苯妥英钠、安乃近、别嘌呤醇等为主。

    2.3皮疹类型

    83例患者皮疹分型如表1所示,荨麻疹型最多,为38例,占 47.4%;猩红热样或麻疹型20例,占24.7%。另外,红皮病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紫癜型分别为:6.1%、7.2%、6.1%、5.1%,其他型则少见。

    2.4皮疹类型和系统损害。 皮疹类型和系统损害的关系

    系统损害:伴肾脏损害者59例,其中伴蛋白尿者23例,蛋白尿伴血尿者22例;伴血尿者11例,伴肾功能不全者3例。伴肝脏损害者42例,均有肝功能异常,ALT增高(43 u~1 130 u),其中3例持续黄疸者,伴凝血酶原大量破坏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及DIC。伴心脏受损者43例,均有心电图异常,包括心律失常者23例,心肌损害者9例,ST-T异常者8例,心肌缺血者2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1例,心脏受损者仅1/3有临床主诉,2/3无明显临床症状。血象异常者13例,其中白细胞减少(<4×109/L)者7例,血小板减少(<100×109/L)者6例。

    2.5治疗和转归

    本组病例均采用糖皮质激素合用大剂量维生素C,及H1受体拮抗剂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激素用量(以泼尼松计)为0.5 mg/(kg.d)~1 mg/(kg.d),当病情好转时逐渐减量,7例重症患者用甲基强的松龙1g冲击治疗3d,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停用致敏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受损脏器,能量支持疗法,抗感染及加强口腔、尿道、生殖道的护理等。痊愈78例,平均住院19.4天,激素用量120 mg~2 160 mg,平均621.7 mg,死亡5例,其中大庖性表皮坏死松解型及红皮病型各1例,重症多形红斑型1例,均属重症皮疹类型,麻疹型伴重症肝炎类型2例。死亡病例中2例肝脏受损致重症肝炎致DIC死亡,1例肾衰,2例均与激素的并发症有关。

    3讨论

    药物性皮损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反应[1]。一般认为,药物性皮损伴系统性损害的致敏药物常见的为解热镇痛类、磺胺类、镇静安眠类、抗生素类药。而本组致敏的药物,与之相比,则有明显的不同,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血清制品、喹诺酮类及中药制剂。从表1中可见药物过敏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以中青年多见,老年患者增加明显。在本组抗生素类的致敏药中,药物性皮损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占17.1%,其次为氨苄青霉素,占11%,与近年谢淑霞报道的相似[2]。我们认为,这主要与近年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各科广泛应用及滥用有关,而磺胺类药物几乎被淘汰有关。

    小儿药物性皮损随年龄增长呈增多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免疫功能日臻完善有关。老年药物性皮损的明显增加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明显,老年人年高体弱,免疫功能减退,用药机会增多,导致药物性皮损发病明显上升。中药药物性皮损的快速增多,主要是中成药的广泛使用有关,其原因与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有关,应引起重视。

    从临床资料的病史及用药史得知,引起药物性皮损最常见原因是:患者不能如实反应过敏史;患者图方便自购药品(特别是感冒药);药店及厂家不负责任的宣传;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药品说明书过于简单。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诊疗病人时须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过敏药物,尽量勿滥用抗生素,提高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意识,避免药物性皮损的发生。应特别观察以常见的高危药,如卡马西平、酮康唑、苯妥英钠、别嘌呤醇、安乃近和鲁米那等,以免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或死亡。

    由表2可知引起药物性皮炎的皮疹类型依次为荨麻疹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资料表明,红皮病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均有半数以上的病例伴有肝肾损害,而荨麻疹型均有超过半数以上的病例累及心脏,紫癜型多伴有血尿和(或)血小板减少,这提示受累脏器与皮疹类型具有相关性。另外,从总体来说,肾脏受累高达59%,心脏受累达43.7%,肝脏达38.7%,血液系统达13.3%。肝、肾、血液系统受累常被注意,而心脏受累临床上常常被忽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受累脏器中以心脏损害恢复最为满意,肝、肾功能受损恢复较慢,并且容易造成不可逆性损害,导致死亡,是药物性皮炎中第一位死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