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132473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邵志远 黄敏
第1页

    参见附件(2659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9例轻 、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完全缓解例数、总有效例数、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少量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影响治疗过程和结果。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双歧三联活菌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病变多主要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到降结肠和全结肠,病情轻重不等,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有研究表明[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普遍有肠道菌群失调,因此,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发病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门诊患者7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3]。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17-62岁,平均42.5±5.0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4.5±1.5年;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40.7±4.6岁,病程5个月~8.7年 平均5.1±1.2年 。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商品名:佳鹿灵,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克/次,4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商品名:金双歧,内蒙古双歧药业公司生产)4片/次,3次/日,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完全缓解例数、总有效例数、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复查肠镜。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疗效标准[3],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肠黏膜轻度炎性反应或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检查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8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

    缓解有效无效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41

    3824

    1614

    153

    758.54①

    42.1192.68②

    81.58

    ①p<0.05,②p<0.05。

    2.2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治疗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的降低幅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比较(mg/L,±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的相差值

    观察组

    对照组11.15±4.93①

    11.02±5.126.24±3.07②

    8.00±3.294.91±2.60③

    3.02±2.86

    ① p>0.05 ②p<0.05③33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头痛1例,皮疹1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头痛1例,白细胞减少1例;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UC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主要包括遗传学说、环境学说、微生物学说和免疫学[4_5]。长期以来临床治疗以水杨酸类的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为主药物,但由于作为本药有效成分5-氨基水杨酸的载体磺胺吡啶可引起头痛、恶心 呕吐、、贫血、骨髓抑制及可逆性生育能力丧失等许多不良反应[6],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剂型,定向在ph<6环境下的回肠末端和结肠释放,且不含磺胺吡啶成分,极大的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现已在临床大量使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环境中肠道内细菌在UC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相关。UC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细菌种类增加了,但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而恢复期时大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8],提示我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对治疗UC有一定作用。双歧三联活菌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三联活菌,我们在用美沙拉嗪常规治疗UC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单用美沙拉嗪组,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机理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在肠道中与肠黏膜上皮紧密结合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阻止致病菌定植和入侵,与致病菌竞争性粘附上皮细胞,促进上皮细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通过释放抗菌物质有机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抑制肠腔病原体的生长;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以及非T细胞依耐性IgA的分泌;诱导免疫耐受及诱导肠固有膜内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肠道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9]。

    C-反应蛋白是机体炎性反应的一项敏感而重要的指标,它通常在炎性反应损伤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炎性反应修复后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病变程度正相关。有研究发现[2] C-反应蛋白与UC的临床活动程度有明显相关性,是检测UC的敏感性指标,对评估UC患者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一个较好的参数。在本实验中,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两组C-反应蛋白的降低幅度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提示我们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燕梅,胡建国.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2):143-144.

    [2]刘勇,谭瑞明,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 (15) :2228-2230.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性反应性肠病诊断治疗的规范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20):236.

    [4]于海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