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206097
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刘淦新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组50例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甘草)治疗,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吗丁啉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主要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及胃镜检查各项指标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9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胃镜检查各项指标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促进胃内炎症愈合。

    【关键词】 胃炎;胆汁反流;半夏泻心汤;胃粘膜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近几年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1]中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拟定。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灼热、疼痛或胀闷,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纳呆等症状。胃镜下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等 ,并可见粘液中有黄绿色胆汁,幽门开放时可见胆汁反流甚至向胃内喷射等特征,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1-29岁,平均43±12岁,病程2月-18年。对照组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20-67岁,平均49±11岁,病程2月-17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药物组成: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党参20g、干姜10g、大枣6枚、甘草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胃阴不足者加石斛10g,寒热错杂者加吴茱萸10g,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服,4周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雷尼替丁胶囊,每次150mg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吗丁啉片,每次10mg每天3次,餐前半小时服,4周为一疗程。

    2.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根据上腹胀痛,痞满、灼热烧心、暖气等症状的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间分为 0、1、2、3四个等级进行计分[2],每周记录1次。(3)治疗前及停药1周内检查胃镜下所见黄绿色胆汁,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出血点等各项指标,按不同程度分为0、1、2、3四个等级进行计分[2]。(4)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查。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1]中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基本正常 幽门无胆汁反流,粘液糊清,症状积分及胃镜检查积分为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治疗症状积分和胃镜检查积分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上。有效:临床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好转,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减轻,胆汁反流奕减少,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胃镜检查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及胃镜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9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见表1

    表1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S)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3.2.3 2组治疗前后胃镜检查各项指标积分变化比较。

    3.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头痛,月经不调2例,头晕3例,2组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胃功能,血糖和血脂各项指标检查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如同幽门螺杆菌,肠腺化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与胃癌前病变有关[3]。目前临床上多应用促胃动药物,胃粘膜保护剂及抑制胆盐药物治疗。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胆气不舒、横逆犯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中阻,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本病。笔者以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脾胃虚弱,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为主。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开痞散结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的心下痞症。方中黄连、黄苓之苦寒降泄除其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8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