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206239
种植支持单冠与联冠对周边骨吸收影响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5日 冯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放射线片评估种植支持的单冠及联冠修复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别。方法:59例患者植入87颗种植体,其中BLB种植体单冠修复17颗,联冠24颗; ITI种植体单冠24颗,联冠12颗,行X片牙槽骨边缘高度测定。结果:联冠的修复方式周边骨吸收值低于单冠修复的值,BLB、ITI两种种植系统的P值分别为0.01、0.037(p<0.05),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冠的修复方式较之于单冠种植体周边骨质吸收少,远期效果优于单冠的修复设计方式。

    【关键词】 单冠;联冠;边缘骨吸收;放射摄影术;对比研究

    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状况是评价种植体成功与否及远期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因素有很多,如生理性因素,种植手术创伤因素,微生物学因素,生物力学因素,种植体表面结构等因素(1)。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种植体的修复方式对比,来评估不同的修复方式对种植体周边骨质吸收的影响。为临床在种植修复方式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植体系统 BLB种植系统,莱顿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非螺纹圆柱状HA涂层种植体;ITI种植系统,瑞士Straumann公司提供,螺纹圆柱状SLA表层种植体。

    1.2 临床资料

    1.2.1 患者来源 本研究从长沙市口腔院种植中心2004年3月-2008年3月种植患者中随机抽取种植修复后患者59人,男30人,女29人,年龄17-50岁,平均29.5岁。种植覆盖义齿,种植修复失败患者以及植骨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1.2.2 患者分组29人植入BLB种植体41颗,其中单冠修复17颗,联冠24颗;30人植入ITI种植体36颗,单冠24颗,联冠12颗。两组单冠和联冠平均负载时间13个月,摄片进行种植体周牙槽骨高度的测量,对比观察牙槽骨吸收的情况。

    1.2.3 X线观察:两位不同的观测者对X片进行观测,根据种植体植入术后拆线时X片和复诊时X片(包括根尖片和曲面断层片)来观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具体方法是在X片上测量出种植体的长度对比实际种植体的长度计算出放大率,然后测量边缘骨与种植体结合点到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点的距离,根据放大率得到较可靠的边缘骨高度的位置,将复诊时基台到边缘骨与种植体结合点距离减种植术后拆线时测得的距离得出牙槽骨变化的高度值,测两次,计算出均值,再取近远中均值。

    放大率=X线片种植体长度-实际种植体长度 /实际种植体长度

    2 结果

    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BLB组13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的值单冠为1.14mm±0.27mm,联冠为0.95mm±0.25mm,P值为0.01,联冠的周边骨吸收值低于单冠的值,二者在统计学上有差异;ITI组种植体周边骨吸收值单冠为0.97mm±0.30mm,联冠为0.74mm±0.28mm,P值为0.037,同样联冠的周边骨吸收值明显低于单冠的值,二者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表1 BLB与ITI系统单冠与联冠周边骨质吸收的对比

    下列图1~4显示BLB系统单冠和联冠修复后种植体周边骨吸收的情况,图5~6显示ITI单冠修复,悬臂侧骨质吸收多。

    3 讨论

    3.1 不同的修复方式对种植体周边骨吸收的影响,目前研究多关注种植支持的覆盖义齿及种植支持的单冠方面,而种植支持的单冠与联冠周边骨吸收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在两、三个牙连续缺失情况时,临床上前牙区多选用单冠修复的修复方式,这是基于美观考虑,因单冠比联冠更能模拟自然牙的外形,及邻牙间的外展隙,而联冠较难达到单冠修复的美观效果[1];而在后牙区,则多选用联冠的修复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固位的问题,因后牙区种植体所受的扭力较大,种植牙要抵抗来自各个方向的颌力而不至于脱位。

    3.2 骨吸收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非垂直向的载荷可极大增加种植体内应力值,对骨小梁及骨膜的增生有很大的影响[2],而联冠的修复方式可以有效分散这种非垂直向的载荷,如前牙区的剪切力和后牙区的扭力、侧向力,Stegaroiu等研究种植修复方式对应力的影响时发现:联冠修复种植体周边骨所受的应力明显低于单冠[3],因而可以防止因种植体周边骨所受过大应力而产生的骨质吸收。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种植体所受的最大应力一般集中在种植体的颈部[4],联冠修复可分散这种过大的应力分布。

    3.3 单冠较之于联冠更容易产生较长的悬臂,导致种植体所受的应力分布不均衡,从而产生不利于种植体稳固的扭力,导致周边骨不均衡吸收(如图14~15所示),这种不均衡骨吸收反过来导致应力的更加不均衡分布,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5]。Jemt等发现单个牙种植修复周边骨吸收第一年为0.95mm,其后每年为0.03mm,种植支持的固定局部义齿第一年是0.8mm,其后每年则为0.1mm。本研究结果也可以反映这一点,不论是BLB、ITI种植系统,联冠修复的种植体周边骨吸收值均小于单冠[6,7]。

    3.4 因此,在不影响美观的区域,多个牙特别是2~3个牙缺失的情况可采用联冠的修复方式,这样既利于固位,又能减小周边骨吸收,可能提高种植修复的远期效果 。而在前牙区,如果采用联冠修复设计,可以考虑将金属底冠的连接部尽量偏向舌腭侧,以留出烤瓷后邻接区外展隙的位置,兼顾美观与固位。

    4 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种植支持的联冠种植体周边骨吸收较单冠修复少,在既可以进行联冠修复又可以进行单冠修复的患者,采取联冠的修复方式更有利于保证种植修复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

    [1]P.Tarnow, S.C.Cho,The effect of inter-implant distance on the height of inter-implant bone crest. Periodontol 2000 4 546-555

    [2]Tumer CH, Owan I, TakanoY. Mechanotransduction in bone:role of strain rate. [J]Am J Physiol, 1995:269PE438-E442.

    [3]Stegaroiu R, Sato T, Kusakari H, Miyakawa O Influence of restoration type on stress distribution in bone around implants: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4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