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9702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刘金栋 高希磊等
第1页

    参见附件(1180KB,1页)。

     【摘 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分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心电图缺血改变明显减少。(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型心绞痛(UPA)被广泛定义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病情进展如治疗不当,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必须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06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UAP患者7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诊断标准。其中包括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自发性心绞痛、梗塞后心绞痛。其中男44例,女28例,平均(60±7.1)岁;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58±6.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及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脂类药物、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3000u,q12h,连续7d。

    1.3 观察指标 每日常规做心电图,心电图恢复正常者每2日做1次。治疗组每日定时查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同时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消失时间,减轻时间。应用PEM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组间差异比较。

    1.4 疗效判断 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脂用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倒置的T波变浅>50%或T波转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脂用量减少<50%,静息心电图无变化。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心电图表现比较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n=40)18(45.0) 18(45.0) 4(10.0) 36(90.0)

    对照组(n=32)8(25.0) 12(37.5) 12(37.5) 20(62.5)

    表2 心电图表现的比较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 10 10 75%

    对照组 10 4 18 43.75%

    3 讨论

    UAP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不稳定脂质斑块破裂出血,随之血小板在局部粘附聚集,形成多发微小血小板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及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产生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起临床症状。故抗凝治疗在UAP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的产物,是分子量比较小的肝素片段,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相似。普通肝素可分离为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即因子Ⅱa)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因子Ⅹa活性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由于低分子肝素钙抗因子Ⅹa与抗因子Ⅱa活性比值为2.5-5.0,而普通肝素为1.0左右。因此它除了具备普通肝素的抗凝血酶Ⅲ,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小板粘附,促进侧枝循环等药理作用外,而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小,极少引起出血倾向,不需监测APTT。而且皮下注射后3小时达到血浆峰值,24小时内仍可监测到,半衰期约3.5小时。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