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53673
药物联合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唐珂
第1页

    参见附件(205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84例,按住院单双日分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每组各42人。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给予巴曲酶首剂10U静脉滴注,第2、3天各5U静脉滴注,共3d,常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拜阿司匹林100mg/d,疗程14d。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肝肾功能,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联合应用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变血液流变学,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适用于进展性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拜阿司匹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闭塞所致脑深部小软化灶,其直径一般为3-15mm,治愈后在脑组织上留有外观略显萎缩的小腔或筛孔,故称为腔隙性脑梗塞[1]。随着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腔梗己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由于其发病的广泛性及预后的特殊性,日益受到重视。我院神经内科联合应用巴曲酶、银杏达莫、阿托伐他汀和拜阿司匹林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9年我院收治的84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年龄43-72岁,其中男53例,女31例,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2型糖尿病43例。其中多发性腔梗42例,基底节区腔梗28例,脑桥腔梗6例,额叶腔梗8例。

    1.2 入选及诊断标准

    患者需符合1995年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①发病在72h以内;②颅脑CT或MRI扫描证实为腔隙性脑梗塞;③ 未使用尿激酶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④ 排除脑出血及既往史者;⑤ 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计数<80×109/L的患者;⑥ 排除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⑦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⑧ 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⑨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1.3 分组情况

    84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压及空腹血糖,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和降糖治疗,血压经系统治疗控制到130/90mm Hg左右,根据空腹血糖( FBG)情况用短效胰岛素控制患者血糖,以餐后血糖值为准,使其稳定在 7.0~10.0 mmol/L。

    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观察组患者给予巴曲酶首剂10U静脉滴注,第2、3天各5U静脉滴注,共3d。常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拜阿司匹林100mg/d,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

    1.5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变化。疗效判定: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17%或评分增加≤17%;恶化:评分增加≥18%。总有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1.6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4d后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n=42,x±s)

    2.2 治疗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疗效。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神经影像学检查未见颅内出血,治疗前后监测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缺血缺氧,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致脑组织坏死而产生的软化灶。目前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成为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热点。

    高血压、糖尿病是腔梗的诱发因素,因此,治疗前应常规用药将上述基础疾病控制在正常范围,以防止腔梗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认为治疗腔梗中常规给予他汀及阿司匹林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对治疗腔梗、预防腔梗再发有较好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虽然在神经缺损评分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显著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进而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P<0.05)。

    总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