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53540
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钟磊
第1页

    参见附件(1184KB,1页)。

     【摘要】 目的:探索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19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采取风池、颔厌、百会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对照组90例口服西比灵片治疗,疗程均为24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穴注风池、颔厌、百会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口服;西比灵片

    血管性头痛大多是由于早期的血管痉挛和极期的血管扩张所致,属于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搏动性头痛,笔者从中医风、 瘀、火(热)、虚立论,于2006年6月~2010年8月采用风池、太阳、百会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0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190例均为门诊病人,且是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或 颅CT或MRI等有关检查,排除脑肿瘤、脑血肿、脑出血等,确诊为血管性头痛者(1)。将19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90例。治疗组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3岁;疗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4年;疼痛部位以 颞侧为主者占53例(右侧头痛22例,左侧头痛21例,双侧头痛10例),以前额痛为主占15例, 巅顶痛14例,枕部痛11例,游走性痛7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52例;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23年;疼痛部位以颞侧为主者占50例(右侧头痛22例,左侧头痛20例,双侧头痛8例),以前额痛为主占14例,巅顶痛者12例,枕部痛者9例,游走痛者5例。2组在疗程、年龄、病情轻重、分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风池(双)、颔厌(双)、百会。药物:复方当归注射液(含当归、川芎、红花)。操作方法: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从风池穴进针,针头朝向对侧眼睛方向刺入,深度约为3cm进针后作轻微提插,局部有酸胀或沉感后,将药物缓缓推入,左右侧各0.5ml。

    2.2 对照组 口服西比灵片10mg,每日一次,连续服24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头痛症状消失,脑血流图复查正常或明显改善,经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者;显效:头痛明显减轻或停止治疗后在头痛发作周期中仍有复发,但程度明显减轻,脑血流图复查有改善或明显改善者;有效:头痛有所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但仍有发作,脑血流图检查无明显改善;无效:头痛症状无改善,脑血流图复查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对照组为88.89%,经统计学处理,2组有显著性差异(x2=6.72,p<0.01);治愈率治疗组为51.00%,对照组为31.11%,2组有显著性差异(x2=7.99,p<0.01)。

    2组治疗期间未见有任何不良反应。

    4 讨论

    血管性头痛属于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其病因多为风、瘀、火(热)、虚。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升泄,“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可夹寒、夹热或夹湿乘虚侵袭人体,上犯巅顶,日久邪滞难去可深入,“病久入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渐成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致本病(即由外感日久不解而致内伤);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上循巅顶,少阳胆经循行头部,与督脉交会,督脉循行,上至头面,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气,若情志不畅,肝失柔和及疏泄,气郁日久化火,肝胆火旺,血热上壅,阻滞清窍,或火盛日久伤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多夹少阳风热上犯,清空被扰,或阴血亏虚,脑髓失养,或气虚阳不升清,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笔者认为,风瘀阻络,郁火(热)伤阴,气血亏虚乃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就病变经络而言,通过察经辨经,则主要责之胆、肝经及督脉。风池穴乃是少阳胆经穴,是风邪(风气)入中流注之处,乃搜风之要穴,是足少阳、阳维之会穴,具有疏风清热、祛风通络、息风潜阳,利胆疏肝,聪耳明目、健脑益智之功;颌厌穴为胆经最高穴,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穴,有疏通头部经络、清利头目、止痛之功;百会穴居巅顶,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会穴 ,具有升清阳、补气血、疏风通络、通窍止痛之功。中药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入肝经,补血活血;川芎辛温,归肝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红花归肝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现代药理证明(3)~(5):当归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抗炎、保护神经系统等作用;川芎能抗脑缺血,内含的川芎嗪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对脑缺血性损伤有治疗作用,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红花对周围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能明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对大脑的血供,有镇静镇痛作用。穴位与药物同时发挥作用,效专力宏,共奏祛风清热(火)、疏利肝胆、补气益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使风除瘀祛,热(火)清虚补,头部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而顽痛自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