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49740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260例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张锐锋 赵学锋 符振宇
第1页

    参见附件(988KB,1页)。

     【摘要】 目的:分析2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导管经股动脉插入梗塞血管,并注射肝素抗凝,注入50万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溶),观察30分钟后的梗塞血管情况。结果:溶栓30分钟后有92例血管再通,114例部分再通,54例未通。4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3例出现脑出血。95.4%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恢复,剩余的4.6%患者为意识障碍。结论:为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安全高效。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疗效

    急性脑梗塞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主要是严重的后遗症和神经功能的损伤[1],患者可能因此而残疾,该病多发且常见[2],已经成为社会重视焦点问题之一。介入放射学已被应用于治疗。我院介入放射科1997年成立至今,大约做了近3000例这种介入溶栓手术。现就近几年治疗的260例患者的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260例我科室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78例为男性,82例为女性。年龄:最小34岁,最大72岁,均值59.3岁。溶栓与发病的时间间隔:90分钟—14小时不等,206例间隔小于6小时,均值为4.7小时;54例间隔大于6小时小于12小时。其他疾病情况:49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患有糖尿病,35例患有或曾患有动脉硬化。患者经CT检查头颅,并行MRI检查,确诊无脑出血现象,且可实施溶栓。

    1.2 方法 将导管经股动脉插入,并注射肝素抗凝,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66.6%的体重数/mg),随时间增长应增加剂量,1小时后的用量为首次剂量的1.5倍,2小时为2倍。通过脑血管的造影,分析病变情况,确定部位,插导管于梗塞血管,选用微量泵注入50万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溶)50ml,观察30分钟后的梗塞血管情况。对并未完全再通的患者注入25万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溶)25ml,待6小时后拔除导管,局部包扎止血。

    溶栓后脑血管再通判断指标

    1.3 再通诊断 患者6小时拔除导管后瘫痪部位肌力有所恢复,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梗塞血管造影发现前向血流,可诊断为再通;部分再通为上述现象不完全,但又好转现象。

    2 结果

    2.1 脑血管再通情况 溶栓30分钟后有92例血管再通,比例为35.4%,114例部分再通,比例为43.8%,54例未再通,比例为20.8%。

    2.2 出现并发症情况 4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比例为1.5%,3例出现脑出血,比例为1.2%。

    2.3 神经功能情况 95.4%(249/260)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恢复,除意识障碍改善情况(85.2%)较差外其他功能均良好改善。详见下表。

    表 1 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临床医生曾经认为溶栓与发病的时间间隔6小时为一个时间窗,但有学者提出这一时间并非固定不变的[3],患者由可逆性缺血现象发展为不可逆梗死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实际治疗中对时间窗的判断应根据患者的缺血程度和循环状况[3]。本文中54例溶栓与发病的时间间隔大于6小时小于12小时,这部分患者中未再通的比例为42.6%(23/54),所以,在实际治疗中不能仅根据时间间隔来决定治疗方法,也不能因为患者的溶栓与发病时间间隔大于6小时而放弃介入溶栓治疗。

    3.2 与以往使用的静脉滴注法比较,局部动脉溶栓更有治疗优势。虽然动脉溶栓需要的药物剂量较少,但是其接触血栓送药,能将药物准确送达病变部位,保证了药物的局部浓度(可到达静脉给药的30倍浓度)[3],避免了全身的其他不良反应(本文中4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比例为1.5%,3例出现脑出血,比例为1.2%),再通的患者比例高,疗效好。本文中溶栓30分钟后有92例血管再通,比例为35.4%,114例部分再通,比例为43.8%,54例未再通,比例为2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8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