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2期
编号:12150079
32例艾滋病神经系统病变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22期
     观察病人临床的表现、CD4计数、CSF改变血清免疫学、脑电图、头颅CT/MRI临床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9~64岁,平均41.5岁。其中4例境外人员,5例出国旅游史,5例女性有多个性伴侣史,4例男性有旅游史,2例男性其妻死于AIDS,3例经商,2例为农民。32例均否认有毒品吸食、注射和使用血制品史。

    2.2 症状 不规律发热12例,头痛、呕吐15例,抽搐、意识障碍9例,偏瘫、瘫身感觉障碍3例,双下肢瘫痪2例,进行性痴呆、语言障碍6例,四肢麻木、无力2例,口角歪斜、闭目不全1例,头昏、耳鸣1例,鹅口疮6例,全身皮肤皮疹、疱疮2例,脑膜脑刺激征阳性12例,锥体束征阳性5例等。

    2.3 辅助验查 本组32例均经本院检验科免疫室血清HIV抗体初筛可疑,后送德宏州AIDS监测中心检测HIV抗体阳性进一步确诊,并做CD4细胞计数、了解免疫系统破坏程度;CD4细胞计数<100个/mm326例,>200个/mm36例;病毒载量(VL)>50考贝。29例做脑脊液检查,仅有2例正常,其余有不同程度压力、细胞数、蛋白升高;氧化物、糖降低。30例行头脑颅CT/MRI检查,5例正常。6例发现一侧或两侧脑白质多发低密灶或异常信号,无强化、不占位;4例为结节状、团块伴有形环强化、周围有水肿带。2例为脑梗死,1例为脱髓鞘样改变,1例为脊髓空泡样改变。28例脑电图检查表现为轻中度弥漫性异常,左右对称性差,部分为棘波、慢波、棘-慢波综合症。
, 百拇医药
    2.4 诊断 32例中新隐球菌脑膜炎8例(25%),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6例(18.75%),弓形体病4例(12.5%),痴呆综合征4例(12.5%),结核性脑膜炎3例(9.37%),脑梗死3例(9.37%),面神经麻痹1例(3.13%),空泡样脊髓病1例(3.13%),多发性神经病1例(3.1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1例(3.13%)。其中,有10例(31.75%)为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

    2.5 治疗及转归 确诊后19例转感染科综合治疗,9例自动出院,4例经抢救无效,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在AIDS病人中,约10%~20%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30%~40%随病程进展出现CNS损害,而在尸检中约80%病例在神经病理学方面有异常发现[2、3]。本组151例AIDS中有32例为神经系统病变,占21.2%,与文献报道一致。
, http://www.100md.com
    AIDS的病因是感染HIV,HIV感染后细胞免疫系统缺陷和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感染是AIDS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因[4]。该病毒进入人体后可选择性感染并破裂宿主的CD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严重细胞免疫缺陷,从而导致机体对许多机会性致病菌(如弓形体病、梅毒、真菌及分枝杆菌感染等)和某些肿瘤(如Kaposi肉瘤)的易感性增高,使AIDS患者继发出现脑弓形体病,新隐球菌脑膜炎,系统性淋巴瘤等神经系统疾病。另一方面,HIV病毒也是一种危险的嗜神经病毒,受感染的淋巴细胞也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半乳糖神经酰胺分子结合,互相感染,导致神经系统损害。

    AIDS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呈多种变化,可分为[5]:原发性感染、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三大类。本组32例患者中诊断明确,均为神经系统损害的首发神经症状。本组32例中,原发性、继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之间比例为8:21:3,以继发性感染为多见;AIDS最常见继发性感染为弓形体病和新隐球菌脑膜炎,分别为5—20%和5%—15%[6]。本组新隐球菌脑膜炎8例(25%),明显高于报道。CD4细胞计数低于100个/mm3,临床上进行性加重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及癫痫大发作,CSF压力高于正常,蛋白轻、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CT检查所见非特异性;MRI检查脑底池和外侧裂不规则条状和结节状;诊断由CSF墨汁染色和夹膜抗体,结合有口腔、皮肤真菌感染而肯定。4例弓形体病为12.5%,与报道相近。除了CD4细胞计数外,临床表现各异,偏瘫、失语、视觉缺损、癫痫发作、出现多灶性病损的症状,体征可伴有不同程度发热,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CSF 蛋白增高,少数细胞数升高,糖降低;影像学检查常显示灰白质交界区或基底核区、多发斑片状病灶,两侧不对称,以MRIT2WI为敏感,表现为脑实质结节病状,灶周可见明显水肿和占位效应[7],辅以弓形虫抗体而诊断。6例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其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精神异常、失语、共济失调及局灶性感觉运动障碍;MRI可见单侧成双侧不对称类圆形和白质病变,T2高信号,无占位和强化效应,脑白图表现为深弥漫性异常,左右对称性差。CSF轻度异常可疑似该病。
, http://www.100md.com
    8例原发性感染中,以艾滋病痴呆综合征(12.5%)低于报道中的25~60%[8]。在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但它往往是艾滋病的首发症状[9]。多数CD4细胞低于100个/mm3,表现为渐进性痴呆、认知、情感、运动及基本生活能力障碍,脑电图呈文学或弥漫性中、高幅慢波,CSF轻度改变,CT/MRI可见脑萎缩或白质疏松,脑室扩大[10]。目前诊断主要基于典型临床特征以及对除了HIV感染以外其他相关疾病的排除,最有价值的量表是检查皮层下和皮层下白质痴呆而建立HDS[11]。

    在本组原发性感染中,各有1例空泡样脊髓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病;空泡样脊髓病为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感觉性共济失调,与维生素B12缺乏、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相似。主要累及脊髓侧索及后索,胸段明显。约15%AIDS患者有周围神经损害[12],本组各为1例分别为3.13%,低于资料报道。表现为肢体近端不对称的多发性神经根炎或神经炎,急性或亚急性肌无力、感觉异常。CSF蛋白增高。CD4计数<200个/mm3。资料表明仅有13‰的AIDS患者有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脑血管病,其中脑梗死常见[13]。1993年kiebuyt报告3例AIDS患者突发中风,CT证实为脑梗死;本组3例脑梗死9.37%,笔者认为与AIDS的继发性感染引起的动脉炎使之闭塞所致。
, 百拇医药
    4 总结

    结合文献及本组资料可见,AIDS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症状在神经内科近来有增多趋势,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样,不易早期诊断,且死亡率高。不易与维生素B族缺乏、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作鉴别,极易造成诊断延误。笔者认为,在艾滋病高发地区:①对不明原因发热、头痛。②反复出现口腔、皮肤真菌感染。③不明原因年轻痴呆脊髓病、CNS感染,末稍神经病等可疑病人,及时做HIV病体筛查,CD4计数、CSF、血清免疫学、脑电图、头颅CT/MRI等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组.艾滋病病诊疗掼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2):133~144.

    [2]田增光.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5,22(3):149.
, 百拇医药
    [3]Nash G, Said JW. Pathology of AIDS and Hiv infection.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1997,177~194.

    [4]吴江.贾建平、崔丽美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2~233.

    [5]吴江、贾建平、崔丽美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3.

    [6]Berger.JR.majorEO.Progressivemultifocal leukoencephlopaty[J] Semin Nourol, 1999,19(2):193~200.

    [7]吴惠恩.中华影像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5.

    [8]沈银忠、潘孝彰.艾滋病的神经系统病变.实用全科医学,2007,3(3):248.
, 百拇医药
    [9]李鸿洁.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中级医刊,1998,33(2):2.

    [10]王贤才主译.西氏内科学8神经系统疾病.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8~245.

    [11]吴方成.艾滋病痴呆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病科杂志,2005,38(2):28~81.

    [12]李鸿洁.艾滋病的神经系统损害.中级医刊,1998,33(2):3.

    [13]吴方成.AIDS/HIV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2001,28(5):386.

    作者简介:龙自华(1966~),本科,主治医师, http://www.100md.com(龙自华 王文敏 董发昌)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