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05853
阑尾切除术后再手术31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曾庆海 郭庆茏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和总结阑尾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防治。方法 对31例因阑尾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和教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手术的原因有阑尾残株炎、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出血、阑尾及升结肠肿瘤、腹腔脓肿、活动盲肠、粪瘘、卵巢囊肿扭转、腹腔异物等。根据不同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术后对25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23人治愈,1例术后3个月死亡,1例2年后因胃癌死亡。结论 阑尾切除术后再次手术采取正确的处置方式可以得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 阑尾切除术;再次手术;手术方式

    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11年10月二十年间共行阑尾切除术847例,现对31例再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和教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2例,女9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39.72岁。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30年。手术后对25例进行了1个月至14年随访,6例失访。再手术原因、手术方式和预后见附表。

    2 手术情况和再手术方式

    附表 阑尾切除术后再手术情况

    3 讨论

    为了便于归纳分析,我们将再手术分为早期再手术、限期再手术和择期再手术三类。

    3.1 阑尾切除术后早期再手术

    3.1.1 术后出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1],可经腹腔穿刺明确诊断,经短期非手术治疗无好转或加重者,尤其是合并有失血性休克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术,术中针对出血的原因采用妥善的方法处理。对于凝血机制障碍在术前应常规检查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

    3.1.2 腹腔脓肿的发生与阑尾坏疽穿孔、腹腔渗出液较多有关。本组2例均为穿孔后引起,表现为体温持续增高、全身中毒症状、腹胀和腹泻、腹膜刺激症状,用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无好转,经B超检查证实为腹腔脓肿,而且范围较大,及时行探查切开引流术而愈。

    3.1.3 粪瘘的发生与残端结扎线脱落、盲肠壁损伤、引流物压迫、原有结核、癌等病变有关。发生后为低位结肠瘘,且多局限化,不致发生弥漫性腹膜炎或全身症状,应进行早期引流,并给予口服和静脉内营养,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自愈。

    3.1.4 卵巢囊肿扭转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行手术并不少见,关键在术前仔细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请妇科会诊,术中若发现阑尾病变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应常规探查周围脏器,尤其在女性更应如此。

    3.1.5 阑尾手术发生纱布存留是不该发生的责任事故,术中出血填塞纱布,术毕未仔细清点。造成纱布存留。因此要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强医护人员的道德教育,予以杜绝。

    3.2 阑尾切除术后限期再手术

    3.2.1 盲肠或升结肠恶性肿瘤因术前诊断困难,在合并急性阑尾炎手术时可发现,术中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局部条件允许可行一期根治性切除,若不允许或不能确诊为良性或恶性可行二期手术。

    3.2.2 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10%,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奏效,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本组4例先经非手术治疗不缓解而手术。为防止粘连形成,我们体会,术中应仔细、轻柔地操作,避免副损伤,腹腔渗出液较多时应行卷烟式或乳胶管引流,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早日恢复。

    3.2.3 阑尾残株炎的发生为残端太长阑尾残株超过1cm时,手术后残株易复发炎症,仍表现为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应经钡剂灌肠检查,证实后再次手术,本组7例术中发现残端在1~3cm,为了避免其发生,应在手术时分离阑尾系膜时分至盲肠,残端应在0.5 cm左右。

    3.3 阑尾切除术后择期再手术

    3.3.1 阑尾切口因解剖因素发生切口疝机会不多,但在切口感染、切口内血肿、腹内压增高、切口缝合欠妥时可发生。本组5例中,2例曾发生切口感染,2例有腹内压增高因素(慢性咳嗽,大便干燥),1例为半月线切口。发生时间在术后3个月至2年,术中发现为腱膜和肌肉哆裂,内容物4例为小肠,1例为大网膜,经疝修补术治愈出院。

    3.3.2 活动盲肠为胚胎发育时盲肠系膜过长,能在腹腔内自由活动。若在阑尾切除术中仅切除阑尾而未固定盲肠,术后可发生类似原有阑尾炎的症状。本组2例于再次手术前行钡剂灌肠检查发现为活动盲肠,将盲肠固定于侧腹膜而症状消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3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