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95554
临床治验两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2期
     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思路之间是浑然一体的,对理论的认识深入程度决定了临床诊疗思路的繁简;对同一具体病症,无论诊疗思路的繁简,最终所使用的中医理论都是可以贯通一气、毫无隔阂的。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中医这些年,对运气学说略有领悟,诊疗中也时常思考应用。

    对于临床病例,近两年虽未再一一系统收集记录,但是临床上观察到中医药理论所总结的现象和规律是真实存在的:常给患者开出汤药,复诊观察,面色均有变化,部分病人面部肤色气色明显改善,或斑疹明显减少,有些病人欣喜告知,就诊时原本未计划求治的病症改善消失。这种情况至少印证了中医“五脏之气上华于面”的理论,同时也说明调理五脏对于改善全身机体功能促进康复的重要性。

    学好用好中医药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看似纲目清晰、简捷明了,而真正理解运用难得统一却是临床的大问题:同一个病人让多个中医大夫诊疗,思路分析千差万别,甚至辨证迥异,同病异治乎?异病同治乎?根结在于对理论的认知深度和对理论掌握的全面性不同。忽视运气学说是中医临床医生远离中医根本的第一步。在此旧话重提,将以往两例病案摘录于下,供同仁览阅斧正。
, http://www.100md.com
    例一,2008年10月,曾某,女,30岁, 形胜气,周身肌肤触即剧痛,洗浴为难,追问既往体健,面部无诱因出现红疹,浮肿,眼胀,唇干,腰胁红疹,困乏,方予:

    生地15玄参10麦冬10全瓜蒌20枳实10细辛6天花粉20山萸肉10干姜5葛根20

    两剂诸症顿消,留一剂备再用,日后数月多次变症,调整均2-3剂即安,体质逐渐改善。

    临症思考:通过问诊排除既往情况,排除诱因,获疾因于天时,当时戊子年少阳火气行令,肺金时节,结合患者体质,腰胁红疹肤痛为主症,邪火刑金为痛为干,水液疏布失常为肿为脾弱,气伤痛,形伤肿,寒伤形热伤气,予山萸肉10干姜5葛根20温肝脾升清,予天花粉20细辛6通气血降肺阴,予全瓜蒌20枳实10降脾肺邪实,予生地15玄参10麦冬10凉胃培血。

    例二,2009年7月, 住院患者刘某,女,34岁,颜面、额部红疹多年,唇口,额、颧颊红疹反复发作,重时疱疹破溃,2008年加重后至州某院就医,测试某化妆品过敏,诊断不确切,口服B族维生素,外用膏药(具体不详),疗效不明显,症状逐渐加重;病情迁延,红疹重时出现脓头,或发为疱疹破溃,2009年至自治区某院皮肤科诊断螨虫感染,外用膏药(具体不详),症状持续。五个月来,病情仍在加重。我科住院期间寻至门诊就诊。
, 百拇医药
    病人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规律服用甲氨蝶呤,未孕育,体质状况良好,形气相附。就诊时述凉饮,乏力困重,多汗,心悸偶有,诊前曾经迟一月,右脉濡,左寸滑小实。

    询问患者,追述自幼手足冰凉,初潮后痛经,经期乳房胀痛,经迟,推后可达半月,遂予利湿清热升清汤剂口服三剂,症状明显改善,再诊时疱疹明显减少,须近看方可见,肤色较前红润,手足冰凉改善,方药加用健脾升清药物,巩固三剂后停用。

    首次方示下:黄连5黄芩5丹皮10茯苓20炒白术20薏米15佩兰10泽兰10泽泻8升麻12葛根15白芷12

    复诊方示下:黄连5黄芩5丹皮10茯苓30炒白术25薏米15佩兰10泽兰10泽泻8升麻12葛根15白芷15

    2010年6月随访,患者面部红疹再未发作,手足冰凉明显改善,痛经一年来较前明显减轻,经期乳房胀痛轻,月经推后最多不过三天,乏力困重轻,忌凉饮,汗如前。
, http://www.100md.com
    临症思考:自幼手足冰凉,初潮后痛经,经期乳房胀痛,经迟可因阴盛寒凝,也可因脾肾阳虚等,致邪实阻滞脉络不畅。患者寒湿体质条件是基础,又逢运气失衡:2008戊子年岁火太过,且为天符之年;2009己丑太乙年土运不及,太阴司天。《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忿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寒伤形,热伤气” 《内经博议·病能部·少阴岁气病疏》“火太过动为炎灼妄扰。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此亦君火自乘。而伤神魄血脉也。鼓行刑金。则金肺受邪”。此例寒性体质状态,至中土不及、湿土司天寒水在泉之年,病症迁延,逢火热之年而发,内外相感,病形已成,避火热熏蒸,顺势利湿,祛邪扶正,寒湿退去,邪去正安。

    中医临床诊疗不考虑运气学说或无大碍,诸多病患绝不会带疾度过一生,可是多次诊治,迁延不愈都是什么原因呢?病人多处寻治,医生各执一词是为什么呢?《素》云诊之先,先立其年,知其气。中医的临床诊疗思路该有什么样的模式?中医理论该如何使用,都有什么依据呢?

    病症或简单或复杂,辨证可复杂可简单,思路认识不同,同样可以治病,孰对孰错?

    中医的各种学说理论是圆融贯通的,相互印证支持的。各个理论之间不是简单的点线面关系,是有理论间架结构基础的,也是各有适用范畴的。

    简言数句,以期抛砖引玉。, 百拇医药(杨煜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