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解表剂 > 辛温解表 > 桂枝汤
编号:13538797
读《伤寒论》,品“桂枝汤”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5日 《健康护理》 201916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被后世冠为“群方之首”。全方共五味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用药味数少而精,君臣佐使一目了然,主治营卫不和、升降失常。后世研究总结发现,巜伤寒论》中六经所占比例太阳经最高,用药频次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占前五位,方剂使用率占第一,由此可见张仲景对其也是非常重视的,后世甚至称此方为“伤寒第一方”,“外感第一方”。但在临床上有些人运用它治疗疾病,并不能取得预期疗效,除了自身辨证不准确的因素外,没有深入掌握其用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桂枝汤原方中说: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如此大篇幅地叙述一个方的用法,这在仲景全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重要性。徐靈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我们常规对解表药的煎法是武火急煎,而仲景用药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得煎多久?方中对服法的要求是“去滓,适寒温,取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而我们现在常用的服法是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中药也是有半衰期,一天服两次了,够了没?是不是也应该按照古法服?治疗热病不应一天两次,应2小时喝一次。用桂枝汤发汗必须啜粥、覆被,老是自汗、恶风用桂枝汤也须喝粥覆被,若只需解决升降问题就不必啜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背热用承气汤,小便清用桂枝汤。伴腹痛加芍药增强药物下降趋势(从胃下腹),喘家作加厚朴、杏子使药力往上,到达肺。近代西医发明了靶向制剂,而我们中医从古到今,一直都是一人一方,通过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直达部位。桂枝汤灵活运用芍药,原方作用部位在脾胃,去芍药到胸,倍芍药到了腹。所以古代中医在用法用量上是非常讲究的,比如“旋复代赭汤”中赭石:用量3–6克,作用在胃,30克时到达肾。如果在诊疗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仲景训言,并随时依据病情病性做出灵活调整,做到知常与达变,必是事半功倍。

    溯本求源,医药不能分家。古时医家也必是药家,我们要传承中医的核心技术,用药精准也是关键。, http://www.100md.com(蔡媛珍 蔡康霓)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解表剂 > 辛温解表 > 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