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2080
魅力王陇德(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1期
     对话一直在持续。从记者坐着的方向望过去,阳光从他办公室的窗外透进来,映在虽生华发,但神采依旧的王陇德院士身上。颇有层次感的侧光,让他在接受记者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随着话题的转变,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表情。

    新年到来前的2010年12月29日下午,记者对这位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进行了采访。儒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和二十余年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厚积淀,无论话题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民生民情乃至个人的修身、保健,王陇德院士的语速总是那么不疾不缓、徐徐道来;他总能不假思索地一语中的、或引章据典,再辅以挥发激情的手势,为记者释疑解惑……

    严谨之魅

    2010年8月,卫生部成立了由部长陈竺担任主任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王陇德出任该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因此,此次采访首先涉及的,就是这方面的话题。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四到五倍。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亚太地区脑卒中发生率显示,我们国家在亚太地区的脑卒中发生率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分析认为,我国的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近百分之九的速率上升。如果死亡率维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近400万人口死于脑卒中。如果死亡率增长百分之一,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有近600万人口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对健康的严重影响还在于,卒中发生后大约70%的病人存活,其中的四分之三伴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失明等……”采访一开始,王陇德院士即用烂熟于心的一组背景资料,说明了我国脑卒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紧接着,他进一步详细解释说,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在国际上,脑卒中已经是一种防有措施、控有办法的疾病。但由于诸多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脑卒中筛查、治疗与防控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各个医院的超声筛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血管超声技术水平不容乐观。虽然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死因的第一位,但现有的筛查和干预措施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颈动脉狭窄筛查与相应的治疗,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能够开展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医院和医生也较少。同时,药物调理、药物干预的环节也非常薄弱。其次是科普宣传不够。当前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居民对很多健康问题不够了解,很多医院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控的认识也不到位,因而造成了其高发并且快速上升的趋势。“鉴于这种情况,卫生部在2010年8月份召开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相关医院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以陈竺部长为主任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这个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治工作,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去重视。成立新的‘防治工程委员会’目的就在于通过深入宣传脑卒中预防知识,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广泛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等,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有效遏制我国脑卒中疾病上升的势头。”

    采访时,王陇德院士的手头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他侧身坐在办公桌前,神色严峻地打着手势,把这些枯燥的数据和资料,条理清晰地罗列给记者,中间几乎没有停滞地一口气说完。记者感觉到,这些数据和资料,他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指那样。

    谈及“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将从哪些层面开展工作这个话题时,王陇德严峻的神色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他扳着手指头,一项一项地向记者介绍:“陈竺部长曾经说过,如果现在慢性病流行的状况不改变的话,30年之内,中国慢性病就会发生‘井喷’。以‘井喷’来形容未来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十分形象、也很到位。这更说明慢性病的预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所要开展的工作来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准备在全国建立百余家省级和部分地、市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并形成国家、省级、地市、县和社区的脑卒中筛查防控网络。说得具体些,这个筛查与防治网络还将以流动医疗服务平台为技术支撑,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脑卒中早期筛查、高危预警与早期干预,在全国各大区域广泛开展脑卒中发病率、诊疗信息、危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的调查,并进行信息收集与存储,弥补我国近30年来大范围脑卒中流行病学资料的缺乏状况,为进一步建立防治规范与指南奠定基础。最终将在我国形成一个庞大的脑卒中早期筛查与防控服务网络,在我国实现脑卒中防控上门服务,并为减轻脑卒中的疾病危害,降低国家和群众医疗费用等方面作出贡献。”

    人的魅力,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就这些对话而言,王陇德院士对于自己承担或者与自己相关的工作的任何内容,哪怕是再枯燥、再细微的数据和资料的准确记忆及叙述,都令我们解读为:他作为一位学者,长期以来形成了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治学理念与工作作风。

    也许正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方面的修养,以及他在卫生系统中工程管理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卓越贡献,2009年年底,王陇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并成为中国工程院自2000年成立工程管理学部以来,所当选的第一位卫生系统工程管理方面的院士。

    奉公之魅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还涉及了他的过去。

    此前记者了解到,祖籍浙江绍兴,籍贯河南开封,出生、就学于甘肃兰州的王陇德,在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从最基层的卫生防疫工作做起,自1980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纽约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两年回国后,一路从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厅长……直到1995 年调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职务,之后,又担任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这一行简略而又清晰的人生足迹,使王陇德院士在我国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领域留下了一个同样清晰的背影……

    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甘肃,他生活、工作了44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那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基于在甘肃40多年的人生历练,让他对最底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然于胸、铭刻于心。对底层民众身心健康的牵挂,促使他正端坐在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显赫位置”之时,居然三次找到中组部,连续请求中组部抓紧时间物色接替他的人选——他要“辞官”!

    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记者问了一个十分浅薄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做官做到退休,然后再‘退而不休’,这几乎成了官场常态。而且,国家规定的副部级的退休年龄应该是60周岁,而您当时还不到年龄呢,就三次找到中组部,要求找人接替您的位置。当时您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对于这个问题,王陇德院士没有像涉及医政、疾控问题那样“不假思索”。他沉吟了片刻,才缓缓地说:“我只是觉得,我是做学术的,我是专业人员,我希望能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多做一些专业方面的工作。我记得《淮南子》中有句话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治国’是个大命题,但‘利民为本’却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国家培养我成为专业人才,怎么样去更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哪个位置上才能够‘利民为本’,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更多的实际工作?粗略地讲,这算是一种理由吧。并且,我一直觉得,我的性格其实最适合做一名大夫。” (詹洪春 封邑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