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2期
编号:13173270
消化系统急症经验举隅(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期
     [摘要] 介绍周奚钟教授治疗肠粘连、急性肠炎、胆泥等消化系统急症的经验。治疗肠粘连善用大黄;治疗急性肠炎善用苍、白二术;治疗胆泥善用金钱草、郁金。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与专病专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对临床工作有一定参考作用,并附治疗验案。

    [关键词] 消化系统;急症;肠粘连;急性肠炎;胆泥;周奚钟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2-88-02

    周奚钟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尤其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现就周教授治疗消化系统急症经验点滴简单介绍,供同道参考。

    1 肠粘连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学“腹痛”范畴,临床表现与粘连部位和粘连程度相关,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或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重者可经常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便秘,甚至引发不全梗阻。周师治疗本病擅用大黄[1],据六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的原理,以大黄为主药,取其走而不守、荡涤肠胃、通利水谷、开门逐贼之功,通则痛随利减,胀满自消,腑气通则脏气安。同时,周师运用大黄讲究配伍,如配枳实、厚朴行气宽中;配芒硝荡积攻坚;配山楂、莱菔子消积导滞;配败酱草、大血藤清热化瘀;配党参、黄芪益气助运;配当归、白芍和营缓急;配干姜、附子温行寒积。通过巧妙配伍,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或改变大黄的作用,避免或抑制其副作用,更好地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临证时要掌握用药法度,通里攻下、泻火解毒要用生大黄,熟大黄是无荡涤肠胃、斩关夺门之力的。剂量常用6~10 g,多者日用15~30 g,个别可达60 g。一般只暂用,适可而止。另外,大黄用于通下,要求空腹服。《本草图解》:“欲取通利者,须与谷气相远;下后不得骤进谷气,大黄得谷气便不能通利耳。”确是经验之谈。

    案例1:王某,女,59岁。2012年2月1日初诊。主诉:腹胀腹痛1周。上月24日始有腹胀腹痛,于外院急诊,拟诊“肠粘连”,并禁食、补液、抗炎治疗共4 d,尚有排气,但仅排稀便1次,量少,口苦口腻。舌苔淡黄腻,脉细弦。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及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史。辨证:肠腑气滞瘀阻,湿热夹积,通降失司。治法:理气通腑,兼清湿热积滞。处方:生大黄9 g,姜厚朴9 g,麸炒枳实12 g,炒莱菔子10 g,大腹皮10 g,槟榔10 g,焦六神曲10 g,大血藤30 g,败酱草30 g,木香12 g,甘草6 g,2剂。(中药采用江阴天江药业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两次用开水冲服,每次150~200 mL,下同)。2012年2月3日复诊,药后得畅便,腹痛腹胀解,已知饥欲纳,昨已食稀饭,口舌仍感腻,舌苔淡黄腻,脉细弦。前法退制:制大黄6 g,姜厚朴9 g,麸炒枳壳6 g,麸炒枳实6 g,大腹皮10 g,木香6 g,焦六神曲10 g,豆蔻3 g,甘草3 g,大血藤30 g,败酱草30 g,生姜3 g,大枣10 g,3剂。服药后大便日解,腹痛腹胀消失,随访3个月,未有反复。

    2 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是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发。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病因多由饮食不洁或不节所致,一般预后良好。国内有学者根据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急性腹泻约占80%[2]。抗生素的滥用可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相对价廉,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周师认为本病与湿邪关系最大,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同时可夹寒、夹热、夹滞。临证时善用二术,燥湿健脾。白术偏补,守而不走;苍术偏燥,走而不守。两者相配,一补一散,健脾与燥湿相互促进。正如《本草崇原》所言:“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配茯苓渗湿健脾;配防风舒肝和脾;配陈皮、木香理气健脾;配厚朴燥湿除胀;配藿香芳化湿浊;配鸡内金、焦楂曲消食化滞;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配太子参益气健脾。

    案例2:孙某,女,31岁。2012年5月9日初诊。主诉:大便稀溏1月余,加重伴腹痛腹泻10 d。患者4月7日始发病,至4月29日加重,至人民医院就诊,补液抗炎治疗,本月2日拟诊“急性肠炎”收住院,作胃镜、结肠镜检查(-)。目前大便似稀水样,日10余次,纳呆,泛恶。发病前曾食冰淇淋、瓜果、油腻等。舌胖暗,苔淡黄腻,脉细弦。辨证:肠腑湿浊困阻。治法:除湿健脾。处方:炒白术30 g,麸炒苍术10 g,木香6 g,广藿香10 g,茯苓10 g,砂仁3 g,焦山楂10 g,焦六神曲10 g,防风12 g,生姜3 g,大枣10 g,3剂。2012年5月11日复诊,舌脉同上,今便解1次,质糊,无腹痛,无恶心,纳欲渐增,腹鸣,口腻口淡,原法出入:炒白术20 g,麸炒苍术10 g,木香6 g,广藿香10 g,茯苓20 g,砂仁3 g,焦山楂10 g,焦六神曲10 g,防风6 g,太子参10 g,炙鸡内金6 g,陈皮6 g,3剂。服药后大便日解1次,成形,余无不适,临床治愈。

    3 胆泥

    胆泥为临床多发病,也被称为微结石、微结晶病、假性结石或胆囊泥沙样结石。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腹部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而被提出。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且往往与脂肪肝、胆囊炎并存。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多伴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属中医学“胁痛”“胆胀”范畴。周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嗜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生,蕴结脾胃,郁蒸肝胆,煎熬成石。对胆泥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甚至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治疗本病,周师喜用二金,即郁金、金钱草。郁金选用长于行气解郁的广郁金,金钱草各地入药品种不同,以正品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为好。二金合用,清热利湿,行气止痛,适用于湿热内蕴的胆石症。同时可配伍木香、枳实行气止痛;配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配茵陈、虎杖利湿退黄;配大黄利胆通腑,视排便情况选用生大黄或制大黄。金钱草剂量常用15~30 g,广郁金剂量常用10 g左右。, 百拇医药(季静岳?周奚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