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22期
编号:13147142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5日 张捷
第1页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血液报废资料

    本研究中报废血液的数量和分类源自于本市血站血液管理系统提供的从2012年1月1日~ 2012年12月31日的报废血液统计数据。

    1.2 血液报废判断方法

    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血液判定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标准[2]如下。(1)脂血浆:血浆内出现白色不透明乳糜状物;(2)血袋破损:血袋表面或血袋外包装内出现渗血,或离心杯中有血渍,或血袋配血管有血液渗漏;(3)血浆颜色异常:血浆有深黄色、茶色、粉红色(溶血)等非正常血浆颜色出现;(4)采集量不足:用称重量检查,容量低于标识重量10%以上;(5)血液凝块:血液中红细胞聚合成为肉眼可见的块状物。

    2 结果

    2.1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所占报废比例

    2012年1~12月血站共采集血液样本20 844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液报废1459袋。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1000袋,占样品中血液报废总数69%。

    2.2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占比由多及少排序分别为脂血浆、采集量不足、血浆颜色异常、血液凝块、血袋破损其他原因,具体数据及报废率详见表1。

    表1 2012年1~12月样本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统计

    报废原因年度报废数量占样本总数百分比(%)

    脂血浆8554.10

    采集量不足700.34

    血浆颜色异常610.30

    血液凝块110.05

    血袋破损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