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94088
徐宏喜:开拓藤黄属植物活性成分及药理机制研究的领跑者(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期
     3.藤黄属植物抗炎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机制研究

    cambogin可以通过去泛素化酶USP7调控的去泛素化作用促进Treg细胞的FOXP3蛋白的表达,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动物实验证实cambogin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怒江藤黄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NJXA,能够抑制IgE/Ag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抑制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还可以抑制在肥大细胞介导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动物模型中组胺释放、PGD2和LTC4生成。在哮喘模型中,NJXA也可以降低IL-4、IL-5、IL-13、IgE、LTC4和PGD2的水平,抑制肺组织中的细胞浸润和黏液生成增加,降低小鼠肺组织中酪氨酸和Syk的磷酸化水平。同时,NJXA降低了肺组织中IL-4、IL-5、IL-13和GATA-3等多种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云南藤黄中的活性成分OC可以降低过敏小鼠血清中组胺、PGD2和LTC4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性炎症作用。OC能够抑制肥大细胞信号通路中上游的Fyn、Lyn和Syk激酶活性,抑制NF-κB和MAPK通路,从而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巨噬细胞激活后的NO累积量为指标筛选发现化合物1,3,5,7-tetrahydroxy-8-isoprenylxanthone(TIE)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显示,在使用LPS/IFNγ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TIE能够阻断ERK和p38-MAPK信号通路,进而降低iNOS和COX-2的表达水平,并最终抑制NO和PGE2的生成;也抑制了炎症因子IL-6、IL-12和TNF-α的释放,此外还能够阻断NF-κB活化以及NF-κB对miR155表达的调控。
, 百拇医药
    4.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机制研究

    早在1993年,徐宏喜教授在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100多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及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植物药进行系统的筛选,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首次发现30多种中药的水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活性。进一步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有12种中药提取物对感染疱疹病毒的实验动物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抗病毒杂志AntiviralResearch上。在此基础上,徐宏喜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开展中药抗病毒研究,又从民间中草药大根草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抗HIV病毒活性的新成分。多年来,徐宏喜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一直坚持不懈的继续开展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研究,先后对500多种天然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抗病毒活性筛选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抗病毒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近年来,徐宏喜教授的团队还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项目,深入研究开发抗病毒中药相关产品。

    5.抗耐药菌中药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 http://www.100md.com
    细菌无处不在、抗生素滥用成灾,我国又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MRSA和VRE等耐药菌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徐宏喜教授1996年在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发現苏木CaesalpiniasappanL.的主要活性成分巴西苏木素(brasilin)对MRSA及VRE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徐宏喜教授从非洲人用树根来“刷牙及清洁口腔”的小故事当中获得灵感,发现报道了一种产于非洲尼日利亚的藤黄属植物Garcina.kola的提取物不仅对口腔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临床上分离的耐药菌MRSA和VRE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生物活性导向的化学分离,证实了其中的双黄酮类化合物GB1是主要的抗耐药菌活性成分。随后又对中药中常见的一些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筛选,发现部分中药中的黄酮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抗MRSA和VRE的作用。近年来,徐宏喜教授的团队通过采用抑制细菌毒力的新策略研究治疗耐药菌,通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因子表达的转录调节因子MgrA来控制耐药,建立了基于MgrA融合荧光蛋白的活体高通量筛选方法,先后筛选了500多种中药和中药成分。初步结果显示部分中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研究论文,并获得“抗金葡菌药物筛选系统”的中国专利授权。
, http://www.100md.com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徐宏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藤黄属植物相关研究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级课题12项;发表了藤黄属植物相关的研究论文90余篇;获得7项美国专利授权,20项中国专利授权。2017年7月,主编出版专著《中国藤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同年,该专著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徐宏喜教授从事中药研究工作20多年来,除了在藤黄属植物研究取得突出的成果以外,对一些常用及名贵的中药,包括人参、夏枯草、黄芪、肉桂、芍药、补骨脂、西红花、葛根、附子、三七、黄连、地黄及百部等也进行了活性成分、质量控制以及药理活性相关的研究,发现并报道了许多有价值及受关注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在SCI期刊发表后受到业内同行较高的引用。

    院长小传

    徐宏喜教授,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药学院院长。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上海市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于1994年取得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徐宏喜教授曾先后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科学主任、香港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高级医药顾问、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开发总监、*****中药研究院副总裁。目前,徐宏喜教授的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学术会议联席主席、香港中药药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国内十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等职。

    徐宏喜教授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90多篇,H指数为53。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9项,PCT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5项。培养博士后25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主编专著4部及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主审双语创新教材《药学综合实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药活性成分及药效评价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以及中药质量控制分析方法研究等。重点对病毒、肿瘤、耐药菌等重大疾病的中药防治与药效评价开展研究,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百拇医药(费菲 谭红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