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风湿病与关节炎》 > 2019年第1期
编号:13330856
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与针刺结合治疗风湿病发热经验(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日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年第1期
     【摘 要】 娄多峰教授认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为“虚邪瘀”,风湿病发热是继疼痛、肿胀之外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虚邪瘀”理论与针刺的有机结合,提高临床治疗风湿病发热症状的疗效,有望更好地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风湿病;发热;针刺;“虚邪瘀”理论;娄多峰

    娄多峰教授是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出身于中医世家,行医70余载,从事风湿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被誉为“风湿泰斗”。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风湿病的“虚邪瘀”理论[1]。

    研究发现,许多风湿病的关节及组织损伤都是免疫机制介导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等组成,而细胞因子增多是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根源,其中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等的主要因素[2-3]。目前西医学针对发热症状主要是对症处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或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治疗。笔者在治疗风湿病发热症状时,以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为主导进行辨证论治,而针刺亦以“虚邪瘀”理论为主导,临床疗效甚好。现将“虚邪瘀”理论在针刺治疗风湿病发热症状过程中的思路介绍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1 “虚邪瘀”理论对风湿病发热症状的认识

    1.1 正虚发热 在风湿病的发病机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正气不足。正如《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痿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灵枢·百病始生篇》又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宋·严用和《济生方·痹篇》进一步阐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4]由此可见,正虚在风湿病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虚发热则为正气虚损,阳气浮散于外所致,具体表现为营卫不和、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等。

    1.1.1 营卫不和 以发热无定时,恶风发热或恶寒发热同时出现,汗出,关节肌肉痹痛、麻木为主证,兼见头痛,体倦乏力,鼻塞等。舌质淡红,苔白,脉缓弱。此乃风湿病概以外邪为治而屡用汗法,或体质素虚,营卫失和,营阴不敛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肌肤则恶风或恶寒。治法调和营卫[5],蠲痹通络。

    1.1.2 气虚发热 以发热无定时,关节肌肉酸痛,疲倦,面色萎黄,气弱懒言,纳减,腹胀,便溏为主证,兼见手足心热,烦劳则张,形寒恶风,自汗等。舌质淡胖或淡嫩,苔薄白或白,脉细弱。此证主要以脾气虚而发热,实乃风湿病久病过用攻伐之品,伤及中气,或久病劳思过度伤脾,中气不足而成。又脾属土,在五行生克及乘侮关系中,除了水能克火,而土亦可侮火。火为阳,脾土为阴,只有脾土厚实才能将阳火深藏永固,故土气薄弱者,无力潜藏阳火,虚阳必外散而成为浮游之火热。此即“气虚发热”[5]。治法补土伏火,宜补中益气兼活血通络。

    1.1.3 血虚发热 以发热无定时,关节肌肉酸痛,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淡白,手足不温为主证,兼见易惊眠差,自汗心悸,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或濡弱等。此证多为久病、产后,或素体虚弱,劳倦思虑过度罹患风湿病,或风湿病日久,气血耗伤,血虚所致。血为阴,气为阳,气血调和充沛,才有阴阳平衡。若血虚,则阴无以配阳,血无以承载,阳无所依,阳气浮散于外,表现为发热之象。治法補血恋阳[6],宜益气养血兼活血通络。

    1.1.4 阴虚发热 多以长期低热,夜间发热,肢体烦痛,局部温热,不怕寒冷,五心烦热,盗汗,颧红潮热为主证,兼见皮肤干燥,肌肉瘦削,口干,目涩,小便赤涩,大便干结。舌质红或干红少津或舌体瘦小伴有裂纹,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此乃多为素体阴虚,虚火内生,或虚者久用温燥之药,或失治误治,脏腑功能失调,病久伤阴,阴津耗伤,筋脉失养而致风湿病发热。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痹症篇》[7]曰:“医家不分寒热,概以外邪为治,病热渐增,阴液渐耗,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有火,表之消之,证变虚损者居多。”治法滋阴潜阳,清热通络。

    1.1.5 阳虚发热 以发热而无明显自觉热感,关节疼痛怕冷,恶寒,手足不温,腰膝酸软为主证,兼见神疲,头晕目眩,小便多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迟。此乃风湿病过用激素,伤及肾阳,阴寒格阳至虚阳外越所致发热,此乃真寒假热。治法益气温阳[5],散寒通络。

    1.2 邪侵发热 在强调正虚发热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邪侵发热的重要性,有时亦可起主导作用。可为风寒湿热之外邪侵入,留滞经络关节,日久不愈,郁而化热,亦可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或处于暑天地蒸之中,长期在高温环境中,暑湿或兼风湿等邪侵袭机体,痹阻气血经脉而发热。具体表现为风热痹阻、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热毒痹阻等[8]。

    1.2.1 风热痹阻 以发热,恶风,肢体关节热痛,游走不定为主证,兼见口渴,汗出,遇热加重,得冷稍舒,全身不适感等。舌质红,苔黄,脉数。此乃风邪为主挟热邪侵袭机体所致发热。风热之邪均为阳邪,开泄腠理,善行而数变。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1.2.2 湿热痹阻 以发热,口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肿胀麻木,局部发热为主证,兼见周身沉重,烦闷不安,皮肤发红或红斑,口渴不欲饮,溲黄浑,大便不爽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此乃湿热之邪兼挟侵袭机体,或寒湿之邪入里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郁久化热,或素体阳气偏盛,或喜食辛辣肥甘,内有蕴热而致发热。湿遏热伏,痹阻经脉,气血不通。关节肿胀热痛,周身沉困,且易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治法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1.2.3 风湿热痹 以发热,恶风,口渴,肢体关节肌肉热痛、重着,游走不定为主证,兼见患者烦闷不安,关节肿胀,得冷则舒,肌肤可见红斑、结节,溲黄,或月经不调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或浮数,或弦滑数。此乃风邪兼湿热之邪入侵,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从阳化热,或风湿寒痹经久不愈,蕴久而化热所致。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http://www.100md.com(秦涛)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