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6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864499
少对孩子说“下不为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幸福家庭》2016年第8期
     那天晚上,女儿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她喜欢的电视节目,不知不觉就到了睡觉的时间,我赶紧提醒女儿说:“孩子,该睡觉了,不然你明天会迟到的。”

    对于我的提醒,女儿置若罔闻,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或许是电视节目过于精彩,孩子不忍离开;也或许是我的声音太小,孩子压根儿就没听见。女儿向来很守时,每天晚上只要一到九点正,她就会主动去睡觉,但这一次她竟然破坏了规矩,忘了时间。于是,我提高音贝,再次对女儿说:“孩子,你听见了吗?该睡觉了!”

    女儿站起身磨蹭着说:“听见了,马上。”她嘴上答应着,可实际并未行动,两眼仍死死地盯着电视机。我不得不进一步催促道:“宝贝,听话,以后有时间再看,现在你该睡觉了。”

    女儿有些恋恋不舍,她向我央求道:“让我再看一会儿嘛,就一小会儿。”我以为孩子会信守承诺,便答应了她的请求,谁知十分钟过去了,女儿还是不肯离去,我生气地拿起摇控器,准备关掉电视。女儿急了,又哭又闹,坚持要把那个节目看完。望着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心软了,只好做出让步,轻声地对她说:“行,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我完全没有料到因为我的一次心软,竟然打破了孩子数年不变的习惯,从那以后,孩子经常不守时,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闹。面对女儿的不良行为,我总是拿“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当挡箭牌,虽然这招常常能暂时稳住孩子的情绪,但它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孩子身上的毛病反而越来越多。在我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女儿学会了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下不为例”成了一纸空谈。

    这次失败的教育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其实,“破窗效应”不仅仅存在于政治和犯罪学,在家教教育中也不乏它的影子,通常人都有贪欲,有了第一次破例,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次姑息、放纵,就可能泛滥成灾。你别指望孩子真能做到“下一次”,那都是他们敷衍父母的借口,教育孩子只有“这一次”,没有“下一次”。如果父母首先“缴械投降”,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的这个弱点,无休止地进行“要挟”。事实上,孩子在向父母提出要求时,最初只是试探,只要父母态度坚决,孩子就会主动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哭闹、耍赖、撒泼是没有用的。

    事后,我作了深刻的反省,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地予以制止,不给她留“下一次”的机会。

    (摘自《阳江日报》2016年5月10日)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