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7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17108
民间养生经藏着许多“美丽的误会”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幸福家庭2017年第11期
民间养生经藏着许多“美丽的误会”

     “多吃点水果。”生活中,你可能会经常听到这句善意的提醒。不过,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专家朱立宏却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水果伤脾,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适宜多吃。

    除了对水果养生的误会,大家对许多中医养生概念同样误解甚深,比如发现“上火”便如临大敌,为了减肥不吃主食,甚至效仿欧美国家女性,产后不坐月子。中医专家给你数数这些民间养生经中的误区。

    “多吃菜、少吃饭”遭误读

    医生往往建议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达到果腹的目的。这是因为米饭和面食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摄入人体后会很快转化为葡萄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功能减退或丧失,这些葡萄糖无法被分解利用,反而成了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毒药”。

    然而,这一饮食理念却衍生出另一极端。不少人认为主食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提供能量的,饮食中的营养都是从水果蔬菜中摄取的,这是对“多吃菜、少吃饭”最大的误读。

    武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曾浩介绍,《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五谷”指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它们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而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辅助。

    许多女性以不吃五谷杂粮作为减肥手段,这其实是养生大忌。因为不吃主食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食物入胃,转化为气血供给人体所需,没有五谷的供养,气血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食物,绝对不能不吃。

    曾浩介绍,在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宝塔”上,主食被设立为最重要的基座,建议每人每天摄入250~400克,即半斤到8两左右,以保证人体的营养需求。

    “月子”不可不坐

    女演员产后复出时间,佟丽娅为6个月,杨颖为3个月,林心如仅为2个月。而在欧美国家,更是不存在坐月子一说,女性生完小孩就出来工作。

    产后需要坐月子吗?答案是肯定的。武汉市中医医院妇科主治医师刘佳介绍,中医认为,产妇分娩时因用力、出汗及大量失血,会造成气血亏虚、抵抗力减弱,有“产后百骸空虚”之说。

    许多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女性感触最深,不坐月子老得更快。不光是面容衰老,身体功能也会变差。刘佳介绍,临床上许多女性生产或流产后,没有好好坐月子,以致于日后常有头晕、头痛、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长黑斑、掉头发、手足冰冷等问题。

    “月子”不可不坐,但也不能只“坐”。家住汉口的陈女士去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为了给她补身体,家里人每天换着花样给她煲汤,鸡汤、鸭汤、鸽子汤、排骨汤几乎从未间断,陈女士则足不出户,能躺着绝不坐着。上周,陈女士持续高烧,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查出胆囊炎、重度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醫生告诉她,这些病都和她“坐月子”不当有关。

    刘佳介绍,女性产后可适当补身体,但不宜过度。并且,生活起居上应注意不碰冷水、不吹冷风、不提重物,同时注意阴部、肛门的清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传统“坐月子”要求不洗头不洗澡,这是不科学的,建议产妇温水淋浴,洗完澡立即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水果养生是个“美丽的误会”

    27岁的小曹来自罗田,因为脸上出痘痘饱受困扰,前不久她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向皮肤科专家朱立宏求助,不料朱主任给出一个令她十分意外的建议:不要吃水果。

    事实上在朱立宏门诊,收到这一提醒的患者不在少数。朱立宏解释,这是因为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8个便溏,寒湿体质者占到绝大多数,而水果当中80%偏寒性,多吃对健康不利。

    中国人对水果的推崇,受西方文化影响甚深。朱立宏介绍,因西方人的膳食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蔬菜很少,西方人一直呼吁通过多吃水果来补充维生素,使身体更健康。然而,中国人的餐桌上向来不缺少蔬菜,而且水果蔬菜虽同样富含维生素,但从中医角度来说却是两种不同偏性的食物。

    朱立宏说,蔬菜经过烹饪加工,性质趋于温和,而水果则属于生冷食物。很多年轻人长痤疮,老人孩子出湿疹,都和过多食用水果有关,湿气蓄积在体内发散不出去,形成一汪汪小水泡。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果子生食生疮”,直指水果易导致各种疮疖问题。

    此外,水果吃多了伤脾,而脾胃为后天之本,食用水果过多除了易生皮肤疮疖以外,还会带来很多远期隐患。孙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皆由少时多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意思是,老年人疾病多,多因年少时在春夏季节饮食过冷。

    那么,寒湿体质有什么样的表现,应如何调理脾胃呢?朱立宏介绍,湿气重的典型表现是大便稀软、次数多,容易腹胀,解决方法是烧菜时加一些生姜、花椒等温燥的调料,平时多喝普洱茶、红茶,也可以将薏仁炒熟后再煮薏仁红豆粥。

    “泻火”需谨慎,湿邪更伤人

    53岁的瞿女士是朱立宏的老病号,目前正在治疗脱发。上周,她到朱立宏的门诊复查,却道出一个新问题。

    原来,前段时间瞿女士咽痛厉害,以为自己上火了,她每天煮绿豆汤“泻火”,不料接着就开始拉肚子。上周气温骤降,瞿女士感觉自己身上一阵热一阵冷,非常不是滋味。

    朱立宏说,盲目“泻火”是不少人的养生误区。“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年轻人大部分为实火,表现为上边口干、口苦、咽痛,下边大便干结、小便黄,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吃一点西瓜、苦瓜,喝一点绿豆汤“泻火”。

    像瞿女士这样的中老年人,则绝大多数为虚火,表现为“外热内寒”或“上热下寒”。“外热内寒”指体表热、心里凉,患者身上冒着汗,还想喝热水。“上热下寒”指上面口干咽痛,下面大便稀软,患者手脚冰凉,容易痛经。这一类情况应养津液、血液,以补的方式滋阴降火,而盲目泻火则会导致阴阳两虚,既怕冷又怕热,体质越来越差。

    即便是实火,也不宜用力过猛。朱立宏说,中医认为寒主收引,火性发散,说的是寒邪容易向内进展,伤及骨骼和内脏,不仅迁延难愈,而且破坏力巨大。与之相比,火气伤人不深,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足为患。然而,人们却常常热衷于“泻火”,不注意祛湿。这是因为“火”伤人后,身体的不适马上就可以感受到,而湿邪伤人于无形,往往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表现出症状。

    朱立宏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体力劳动减少,生冷饮食增多,导致盛世多虚、盛世多湿、盛世多寒。这种情况下,尤其不提倡轻易“泻火”,做耗损阳气的事情。

    (摘自《武汉晚报》2017年9月6日) (武汉晚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