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49094
“滴水之恩”才珍贵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1期
     古人喜欢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是受人小小恩惠,就应该以十倍数十倍地报答对方。

    可是,或许很多人忽略,或者忘记了“滴水之恩”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清代朱用纯编辑《增广贤文》时收录的这句话,原为来自民间的一句俗语。民间老百姓把“滴水之恩”看得很重。

    付出越多,回报越小,因为已经超出“滴水”的含义。帮助人如同雪中送炭,送一二块足够了,送多了就会成为“福利”,少送一块都不行,还谈什么“回报”。

    所以,施恩也讲究“适可而止”,施恩太多太大,就滥了,就不值钱了。当然,这与做好事不同。做好事是你心甘情愿做的,不祈求回报。

    施恩就不一样。除非你想把善事做到底,不求丝毫回报。

    民国初年,湘南蝗虫肆虐,粮食歉收,殷天引一家在镇上最先断了粮,一家人不得不吃起草根树皮。有一天晌午,一顶软轿停在殷家门口,从软轿里下来的是殷天引的一个好朋友王杨。王杨突然盯着殷家窗台上的一只香炉走了过去。那只香炉与众不同,正方形,上宽下窄,呈斗状,比一般香炉高大,显得凝重、大气。王杨端详良久说:“好一只明代的宣德炉。”

    殷天引心里一惊,他没想到,自己家还有明代的东西。王杨继续说:“我喜欢收藏,把它卖给我吧。我给你两担大米。”第二天,殷天引去了一家古玩店,发觉明代的宣炉至少值十担大米。后来,殷天引就慢慢和王杨断了来往。

    多年以后,殷家终于发达起来了,而此时,王杨却病故辞世。殷天引发现,王家养着几株兰花草,其中,种植花草居然用了一只宣德炉,那只宣德炉就是当年王杨花两担大米从自家买去的。王家长子道:“这只宣德炉不值几个钱,它只是一个仿制品。那年粮食歉收,家父的一个好朋友断了粮食,家父想帮帮他,可又知道这个人清高自爱,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帮助,于是,故意把他家这只仿制的宣德炉‘考证’成明代古物,还送了两担大米給他。”

    殷天引知道真相后,羞得无地自容,真希望地上有个洞,好让自己钻进去。

    施恩却不让对方难堪,这是做人的极高境界。但是,并不是说,对对方好,对方就应该感激你。

    “滴水之恩”可以“涌泉相报”,但如果是“涌泉之恩”就无法回报了。如果暂时,甚至永久都无法“回馈涌泉”乃至“滴水回报”,受恩之人就难受了。到那时候,只有无颜以对,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有难报的心理压力,还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暗示,就会转化为怨恨。

    施恩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不能太多太滥,太多太滥,会适得其反。

    (摘自《右江日报》2017年10月31日) (陆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