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上半月》 > 201711
编号:13607048
患者参与治疗创奇迹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711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了解

    为什么癌症患者要参与治疗?为什么癌症患者不能像其他疾病的患者一样仅遵医嘱就好?为什么癌症患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要让自己如此冷静,与医生一道设计自己的治疗方案?是不是太累了?有这个必要吗?

    以我的经验,这个累要受,这个心要操。因为,癌症与其他疾病不同。

    往大里说,癌症仍是一个人类尚未解开的谜。我们至今也不能确切地说它到底因何而生,如何能治。尽管数十年来无数医学志士前仆后继,苦苦钻研,但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对癌症可一剑封喉的良方。从这点上说,每一个医生都不应妄自尊大,而每一个癌症患者又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要与医生一道,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癌症的来龙去脉,去倾听药液在自己血管里流动的声响,去感知食物、空气、水、气功,以及一切与生命有关的事物,在自己身上所引起的变化,从而为解开癌症之谜做点贡献。因为,患者可能比医者更接近癌症的本源。

    往小里说,每个癌症患者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DNA不同,尽管你与另一位患者得的是同一种癌症,但治疗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你可以回想一下,曾经你身边的同事、朋友、亲人里,甲和乙同为肺癌,但甲走了,乙却活得好好的;丙和丁同为胃癌,但是丙走了,丁却活了下来。这里的生死,似乎并不因财富决定,不因谁使用了什么好药、谁采取了什么先进疗法决定,也不因谁原先的体质更好些决定。不是的,只因为某种治疗方案恰巧契合了他的身体状况,才使他转危为安,摆脱死亡。

    医生有经验没体验

    我们说好医生学富五车,我们说明白医生见多识广,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关于癌症的一切知识与经验完全来自于他人。对于他,你身上的某一点病症,可能就是全新的。

    比如,据我所知,美罗华用在西方人身上,几乎没有(或极少)肺损伤的记录,但是到了亚洲人身上,肺损伤就出现了。开始,医生们很费解:“不会啊,药品的副作用里没有这一条啊,欧美癌症研究中心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啊,怎么就出现了呢?会不会是其他因素引起?”如果你自己没有主见,对自己的身体感受也不相信,很可能就会沿着这种僵化的错误思路走下去,在治疗上就会犯错误。

    还比如,我先生在查出淋巴瘤之前,皮肤极度瘙痒。当医生怀疑他是淋巴瘤之后,我翻看有关书籍,书上都明确写着,皮肤瘙痒是“霍奇金淋巴瘤”的典型症状,而“非霍奇金淋巴瘤”没有这一条。那时,我还庆幸地认为我先生得的是“霍氏”,不是“非霍”,病较轻。没想到,化验结果出来,是“非霍”。再问一些病友,几位全身系统都被淋巴瘤侵害的非霍奇金患者也都有瘙痒难耐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的症状与书上的不太相同?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书是欧美專家写的,人家是以白人的病例为基础总结出来的,这就可能与我们亚洲人种有区别。

    我也曾就瘙痒这种现象向一位加拿大淋巴瘤专家请教,他一口否认“:不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不会痒,痒的就不是这种病。”看着他那自信的样子,我无言以对———痒在自己身上,病在自己身上。几年来多方寻医,均不见效,可一针化疗药进去,就全身清爽,再不骚痒;药物停了没俩月,骚痒卷土重来,这说明什么?这位医生一口咬定皮肤瘙痒是干燥引起的,抹些油性大的润肤霜就好,你信吗?

    所以,我们要不唯书本,不唯经验,不唯权威,真实地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求得医生的重视与理解,以便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患配合才可能创造奇迹

    我还有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那是我先生弟弟的老岳母。

    老太太自身就是医生,曾是北京北大医院的儿科主任。2011年秋季,她80岁时,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肝部有占位性病变,被确诊为肝癌。因为岁数大了,她的同事不建议进行过多治疗,但是她本人坚持要治,可能出于医生的洁癖———一定要把身上不好的东西清理掉。既然如此,她就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第一步是堵塞肝部肿瘤的血管,打入化疗药;数日后,再从腹部直接用针头插向肿瘤,用高温烧烤病灶;因为一次不能全部将肿瘤消融,会有残余,所以手术后还会化疗。这种治疗过程需要重复多次。虽说这是微创手术,但患者毕竟已经80岁了,而且,不论是从大腿根部往肝脏置放治疗管,还是化疗、烧灼,哪一样痛苦都不小。即便这样,老太太居然做了两次射频消融和六次肝脏定位化疗。

    每次手术结束,老太太都问她的主治医生:“下一次什么时候做啊?”她的那位小字辈同事(当然也是医院里最好的专家),都会这样回答:“听您的,您说什么时候做,咱们就什么时候做,全在您的感觉。您感觉好,能承受,咱们就做;您觉得身体弱,咱们就等。”

    就这样,往日的两位医界专家,今日的患者与医者,配合默契,闯过一关又一关。现在,老太太仍然精神矍铄,每天能围着北海公园里的海子绕行一大圈。前不久,她又顺利接受了一次肠息肉的切除术。这不能不说是医者与患者共同创造的奇迹。

    所以,患者不要把自己视为治疗的局外人,要积极参与,积极与医生沟通,反映治疗时身体的每一个细小变化,从而得到恰如其分的治疗。, 百拇医药(徐晓 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