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外科 > 颅脑损伤
编号:13217624
电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0-01

    近年来,外伤性颅脑损伤在我国逐年增加,其发生率占各类全身创伤的第二位[1]。临床常通过开颅手术,联合运用脱水剂、镇静剂、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等药物来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病人的常见问题。本文对颅脑损伤患者将电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结合起来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例,按颅脑损伤程度,选择中、重度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1.2 治疗方法

    2组均进行作业疗法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

    作业疗法包括:患侧上肢被动活动、患侧上肢主动活动、磨砂板训练、滚桶训练、上肢操球训练等。作业治疗每星期5次,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电针治疗:选取患侧手三里、肩髃、肩髎、曲池、内关、外关、合谷、阿是穴为主穴。

    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1.5寸(0.3×40mm)灭菌针灸针,手法采用平补平泻,常规针刺得气后,接通鑫升牌G6865-1型电针仪,采用50—100Hz的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

    疗效评定标准由同一治疗师对2组病员在治疗前和治疗1、3月后进行评定:

    (1)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进行患者上肢的评定。(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和3月上肢FMA评定、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主要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运动、认知(记忆、注意、思维)、行为、情绪、知觉、言语及ADL能力等方面[2]。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受损导致肢体瘫痪,初期多为软瘫,后期表现为痉挛,因为上肢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有的作用较重,但上肢的恢复较下肢恢复的慢。因此,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在颅脑损伤后就显得尤其重要。电针疗法是在針刺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恒定的疏密波电刺激患侧肌群运动神经,能够改善上肢肩和指关节功能,促进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3]。通过作业疗法能够促进机体功能、职业能力、残余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并能改善精神状况。在康复治疗方案制定前要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定,明确目前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定预期目标。制定初期的作业治疗方案后,要定期对患者再次评定,通过评定结果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现总结问题,随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正。本研究结果表明,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进行作业疗法和电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使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使患者的残障水平得到减轻,使患者能更好的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66

    赵元立,赵继宁,富壮.颅脑损伤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评估-改良功能指数[J].现代康复,2001,5(2):34-35

    徐哲,吕淑莲,刘洋.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210., http://www.100md.com(李峰 涂美 赵永秀 李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外科 > 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