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99828
新型敷料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护理体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ICU收治的压力性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3例,女性27例;年龄65—88岁,平均(73±3)岁。根据患者压力性损伤程度分期:Ⅰ期50例,Ⅱ期42例,Ⅲ期6例,Ⅳ期2例。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各组有Ⅰ期25例,Ⅱ期21例,Ⅲ期3例,Ⅳ期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新型伤口敷料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疼痛情况、舒适度。两组中均未见不明确分期的压力性损伤,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均为骶尾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明显,P>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式,Ⅰ、Ⅱ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压力性损伤部位进行清洗,待干燥后涂碘伏纱布覆盖。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行无菌换药,如伤口有脓则可用3%双氧水对伤口进行清洗,之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待干燥后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每天换药一次。

    观察组采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换药方式,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首先要对受影响的皮肤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待干燥后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覆盖受影响的皮肤,覆盖范围应在受影响部位2厘米以上,5天左右更换一次。Ⅱ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应用生理盐水对受影响皮肤进行冲洗,待干燥后察看其渗出情况,选择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如有大水疱则划开伤口进行引流,之后再覆盖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如水疱较小则可用注射器将水泡内积液抽出,之后再覆盖康惠尔水胶体敷料,5天左右更换一次。Ⅲ、Ⅳ期压力性损伤患者首先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受影响的皮肤,并使其干燥,如有加厚痂皮则先在伤口涂清创胶,1—2天痂皮会被软化,在换药时先去除坏死组织;如有黄色坏死组织的伤口,在清创之后可用拜耳坦银离子藻酸盐敷料进行填充处理,并用纱布将其覆盖。每隔48小时更换一次敷料。用拜耳坦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对坏死组织的伤口进行填充处理,之后再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或纱布覆盖。所有患者如出现敷料粘贴不牢时需及时更换敷料。2组均使用同一品牌的卫生纸、湿巾和尿垫,家属均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病。

    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疼痛程度、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应用WHO疼痛标准,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Ⅰ级:有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依据患者自身感受可将舒适度分为舒适、比较舒适、不舒适三类,舒适度=(舒适+比较舒适)÷总例数×100%。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二、总结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三、討论

    康惠尔水胶体可以有效地保护压力损伤患者皮肤。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主要成分是一种亲水力非常强的水胶体—羚性,可以选择性清楚坏死组织,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并有一定抗感染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反应的修复,并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透气性,能防水及防止细菌通过,避免细菌感染,且该膜防水,防摩擦。康惠尔水胶体弹性好,有很强的顺应性,敷料不易变形、脱落,减少了皮肤与床单的摩擦。

    压力性损伤是因局部持续缺血缺氧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多发于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部位,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1、2、3、4期压力性损伤和不明确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其临床表现稍有区别,一般会伴有水肿、疼痛、水疱、溃疡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常规的伤口敷料换药较为频繁,愈合效果不理想,缓解疼痛的作用不佳,患者舒适感差,已逐渐被新型的伤口敷料所取代,新型的伤口敷料能为伤口进行密封处理,能保留伤口渗液,愈合效果比较理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新型伤口敷料,常用的新型伤口敷料有拜耳坦银离子藻酸盐敷料、拜耳坦泡沫敷料、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等,每种敷料各有优点,使用的压力性损伤类型也略有不同。本次研究表明,新型敷料相对于传统的伤口敷料对治疗压力性损伤具有更理想的效果,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换药次数,提升患者舒适度,减轻疼痛感,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新型敷料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 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3342-3345 (耿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