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特别健康.下半月》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46256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和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第4期
     【摘要】目的: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和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原因,分析护理对策。另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相关护理对策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发病患者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发病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复杂,通过有效护理能够控制其发生率,也能提升患者抢救存活率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血管迷走反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192-01

    前言:血管迷走反射属于手术并发症之一,多由脑干心血管中枢抑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等原因导致,严重者可致死。该疾病原因虽然较为明确,但因患者病情和机体状况各不相同,预防上存在困难。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几率较高,分析指出通过有效的原因探讨和护理可予以控制,我院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以我院2017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00例患者中,男147例,女153例,年龄45-74岁,平均(56.6±3.3)岁,心脏大血管病变患者124例,冠心病患者93例,其他患者83例。观察组300例患者中,男149例,女151例,年龄43-75岁,平均(56.7±3.2)岁,心脏大血管病变患者126例,冠心病患者92例,其他患者8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调取对照组患者资料,了解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据此拟定三条控制措施,即心理护理、风险预防、针对性护理。

    ①心理护理。分析表明当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迷走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可导致迷走反射。为求予以应对,强调于术前、术中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常规告知患者手术流程,术中重视积极信息的传递。如患者因心脏大血管病变接受介入治疗,可告知患者“您的体征已经趋于稳定”、“手术安全性很高”等,消除患者的担忧、恐惧情绪。如患者病情严重,要求限制交流内容,避免于术前传递消极信息。②风险预防。尿潴留、血压波动等,也有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几率,要求于术前进行预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术前应避免患者长时间禁食、禁饮,由4-8h改为2-4h即可。因疾病急性发作入院的患者,应于术前了解血压水平,对于血压较低的患者,做好补液、输血的准备。尿潴留的预防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掌握于术中排尿的技巧,病情危重无法自行排尿的患者做导尿处理。③针对性护理。要求做好拔管工作和术后早期实时监测,准备阿托品、多巴胺等用于急救。拔管前于患者外周静脉处建立通道,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是否存在恶心、胸闷症状。拔管时避免用力按压患者机体各处,拔管后1h,时刻监测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出现血管迷走反射问题立即给予急救。

    以X2检验计數资料,以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1.3 观察指标

    了解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原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发病患者存活率。其中护理满意度以指标问卷直接调查获取,可由家属代答。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原因

    结果上看,引发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因素较多,占比也不同,见表1:

    此外,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情况下,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几率也较高,但该因素属于不可控因素,因此不予分析。

    2.2 两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发病患者存活率、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血管迷走反射多见于手术患者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致死率。此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该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一般包括两个,即直接刺激抑制了脑干心血管中枢、迷走神经过度兴奋[1]。我院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对发病患者的直接病因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情绪波动、尿潴留、血压低等可致病,占比分别为16.67%、33.33%、41.67%。情绪波动可导致迷走神经术前、术后的兴奋度的变化,尿潴留则增加了腹压,血压较低影响机体多处功能。护理方面,我院引入了心理护理、风险预防和针对性护理等措施,结合实际问题给予全面应对,分别从情绪控制、患者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着眼,实现了护理效果的优化。此前学者分析表明,情绪改善和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10%-20%[2]。我院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疾病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同时,阿托品、多巴胺以及补液等充分的抢救准备,也为发病患者提供了有效保证,使其经抢救后的存活率得到改善,观察组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3.33%。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4.33%。这表明,当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时,其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也能改善。

    综上所述,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复杂,通过有效护理能够控制其发生率,也能提升患者抢救存活率和护理满意度,可予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璐茜,史红梅,鞠翔,等.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4):51+54.

    [2] 隋艳龙.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5):30-31., http://www.100md.com(黄文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