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健康养生》 > 20169
编号:13624184
安时处顺:道家的养心智慧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日 《中医健康养生》 20169
     生活中,焦虑产生的原因往往由于人的欲望、需求与现实有落差;而在追求欲望、需要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难免发生冲突、争夺,有了随之而来的得失胜败,就更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这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向我们的祖先,向老子、庄子、抱朴子葛洪等道家人士学习生活智慧,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调治情绪的焦虑和失衡的身心状态。

    老庄的生命智慧

    老子认为,事物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在“道”的支配下,对立的双方往往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告诉人们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人生道路上,人们所遇到的困境其实都有它存在的正面价值,故要学会多向思考,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祸福成败。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安时处顺”的主张,将死生、存亡、穷达、贫富等各种状况皆视为“事之变,命之行也” (《庄子·德充符》) ,人们要从悦生恶死的情绪中超脱出来,“不乐寿,不哀夭” (《庄子·天地》),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说,万物有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无论是迎接生还是面临死,都要有一种随顺平静的心态,不要让喜怒哀乐扰乱平静的心灵,这就是古人所称道的洒脱态度。庄子不仅提出了安时处顺的主张,更是在遭到人生变故时践行着安时处顺的超脱;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安然自得,“与天地之精神相往来”,在精神世界中“逍遥游”,不因外界的环境或个人的境遇扰乱心灵的安静与自由。

    我们虽然达不到像庄子那样高明的境界,但仍然能够从庄子那种安时处顺的生活态度中吸取智慧。豁达地直面人生。

    自由不在高处而在身边

    安时处顺、精神逍遥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出人所特有的“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是奥地利著名犹太籍心理学家弗兰克身处纳粹集中营的困境中领悟出的,他称之为“人类的终极自由”,大意是说,在任何艰难的处境下,人们对于外来的刺激具有选择如何反应的自由与能力,可以选择合适的、理性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挑战。持守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才能勇敢直面、坦然承担人生历程中的生老病死、穷达贫富等生活事件,保持平和的心态。

    晋代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号抱朴子)亦是一位实践道家上述人生态度的代表。在政治腐败、家道中落、仕途坎坷的逆遇之中,他不尚权贵、安贫乐道,将立德立言视为君子之本,以归隐著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道家道教既是他的终身事业,亦成为他贫贱不移、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对于道家道教这种心理保健功能,葛洪有着明确的认识,他在他的《抱朴子》一书中就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情绪,损害身心健康。如他《广譬》一文中说:“好荣,故乐誉之欲多;畏辱,则憎毁之情急。”针对“好荣欲多”“畏辱情急”等心理失衡的问题,葛洪提出了自我心理調节方法,主张以一种顺应自然的平静心态来对待人生的成败穷达:“穷之与达,不能求也。……通塞有命,道贵正直,否泰(编者注: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付之自然……”他认识到,人生的穷与达往往并非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强求或左右,也往往并非与个人的才华或品格成正比,甚至越是才智过众、品行超群的杰出人才,反而越难为世俗之人所识别和认可,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面对这一无奈的现实,葛洪在《广譬》中提出的“否泰付之自然”“乐天任命,何怨何尤”等应对智慧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别让你的心被外物役使

    安时处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又是与不为物役、知止知足的人生态度密切相联的。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告诫人们说,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用品好比渡海时所必需的船舫,渡海完毕则不须滞留,一个理智的人不应被这些身外之物所牵所累,“虽有营求,但不可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这些话语启示人们,虽然人生在世需要营求衣食住行,但它们只是为人的生存和健康服务的工具,如果为了谋求这些身外之物而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反客为主、得不偿失了。人享受物质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获得物质财富的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财富对人的价值更是有限的。

    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钟;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但人类在追求精神升华的道路上却有着无限的空间,而获得精神愉悦的方式亦是丰富多彩,山水之乐、阅读之乐、艺术之乐、助人之乐等多种方式皆能带来提升境界、充实内心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层面的愉悦不仅是促进身心健康的营养素,更是增强人际和谐的润滑剂。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知止知足、量力而行,方能更为理性地认识和发挥自己特有的条件和周围环境,促进身心的和谐、人际的和谐。

    对于道家顺应自然、安时处顺、宠辱不惊等主张,后世有识之士多有继承和发挥,如清代名医尤乘在他的《养心说》中,就从保持心理健康的角度阐发了道家的这一信条,文中说:“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德其正,此养生之法也。”这就告诉我们,不必为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而一旦事情发生了,则不必过于担心和自扰;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不可挽回,不必为之耿耿于怀。如果整天沉溺于后悔或悲痛之中,忧郁伤感,反而会丧失自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不如面对现实,顺其自然,顺应客观外界的规律和社会的要求,尽量以理性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情绪, 使情绪保持适度。在这个人心浮躁、焦虑的世界中,上述充满道家意蕴的养生健心智慧给予人们太多启迪。

    道家安时处顺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明智地对待个人利益, 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与中医学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一个人的心志平和、阴平阳秘,有助于身体形成健全的免疫机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皆能泰然处之,不焦不躁;以这种心态与他人相处,亦能坦荡谦和,有益身心健康。, 百拇医药(吕锡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