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健康养生》 > 20176
编号:13612499
人人都需防寒、湿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中医健康养生》 20176
     寒和湿在《说文解字》中,分别理解为“寒,冻也”“湿,水。”看到这儿,相信大家还是—知半解,心存疑惑,“天气寒冷,河水冰冻,这与人体冻得冷嗦嗦的是一回事吗?”“湿与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读完本篇,您就了解了。

    王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

    “关于寒、湿,《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等,这里的寒和湿都是作为病因讲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贾春华教授说。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也谈到过寒、湿,“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抟),身体疼烦……”“风湿相搏(抟),骨节疼烦……”,这里对寒、湿的论述更侧重论症,不论或少论病因。贾春华认为,这并不矛盾,《黄帝内经》是医经派的代表,而《伤寒杂病论》则是经方派的代表。前者更注重疾病的起因,后者则更多地针对有了临床表现,该怎么做。

    贾春华说,“其实,中医临床更多地是先认识症,而不是先论因。举个例子,中医治病不是先看到了湿钻进了脑袋,然后再祛湿。而是患者经常头沉、昏蒙,医生认为是湿邪作祟,即湿邪蒙蔽清窍,需用芳香化湿、祛湿的药物减轻或祛除患者头昏蒙的状态。”

    对于如何定义寒、湿,贾春华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中医对寒、湿更多的是语言的借用,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冷了,身体就受寒了;今天下雨了,身体就会跟着湿了。只是人体感受的寒、湿,借用了大自然的寒、湿二字,这两者间是有区别的。尤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