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周刊》 > 20185
编号:13600460
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与应对措施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5日 《健康周刊》 20185
     【摘 要】目的:对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4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上研究的对象均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其观察与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我院46例儿童接种后均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其中包括药物(疫苗成分)因素总发生率为10(23.25)%、儿童当天健康状况总发生率为15(32.6)%、儿童个体因素总发生率为13(28.26)%、接种疫苗的剂次总发生率为9(19.56)%;同时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经复查,以上儿童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彻底恢复。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少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儿童预后康复。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为减少预防接种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能力,本文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进行接种的46例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接受预防接种后均出现不良反应的的46例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研究的儿童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其中男童26例,女童20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年龄(3.21±1.2)岁:46例出现不良反应儿童距离接种时间为25min-7天,平均天数(30min±2.51)天;以上儿童接种疫苗有脊髓灰质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等。

    1.2.1 不良反应的表现

    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发热、嗜睡、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发生,极少部分患儿会出现接种的一侧的腋窝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四肢及面部的肌肉无力,同时呼吸和进食功能均受到影响,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1]。

    1.2.2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措施

    (1)对于各种预防接种而言,应选择在儿童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接种。接种后24小时内尽量不给儿童洗澡,以防伤口局部发生感染,接种3天内儿童家属应注意避免做剧烈运动,同时保持注射部位的卫生情况[2]。(2)进行接种前,对疫苗进行复温,含有吸附剂的疫苗进行充分摇匀,肌肉注射(3)同一种疫苗进行多剂次注射时,尽量错开同一接种部位。(4)护理人员在进行接种预防前,核对好接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接种疫苗名称、接种针次、接种剂量,接种部位,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进行注射,按照顺时针方向对消毒区域给予有效的局部消毒。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杜绝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5)在接种疫苗前,仔细检查好疫苗是否存在分层、杂质等现象,一旦发现不合格疫苗,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合理处置[3]。(6)接种后充分告知家长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分析儿童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百分比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为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发现,我院46例儿童接种后均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其中包括疫苗成份总发生率为10(23.25)%、儿童当天健康状况总发生率为15(32.6)%、儿童个体差异总发生率为13(28.26)%、接种疫苗的剂次总发生率为9(19.56)%。详细信息见表。

    3 讨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以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发生意外的有害反应。结合发生的相对严重程度及发生频率,引起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由于接种疫苗的本质因素及受种者的个体差异因素有关[4]。疫苗本质的因素包括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防腐剂、稳定剂、佐剂)等。受种者个体身体差异因素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等。

    (1)一般反应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主要是由于接种的疫苗自身带有的特殊性,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生理反应,主要有发热及局部产生红肿等,同时还可引起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当反应程度较轻,通常无需进行处置。当反应较重适,应给予有效的物理措施,进行热敷[5]。

    (2)异常反应通常是一般少见,主要表现为晕厥,多发生在空腹、患儿精神极度紧张状态中进行注射,此时应让儿童立即平卧,头低脚高位,保持安静,并给予温开水及糖水对其饮用。一般无需使用药物,可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若在3-5min内仍无好转者,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3)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h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的发生,红肿在2.5cm以下者可为弱反应,2.6cm-5cm可为中等反应,≥5.1cm以下者可为强反应。

    (4)全身反应:主要体现为發热,通常在接种疫苗后8-24h内,体温为37.1℃-37.5℃为弱反应,37.6℃-38.5℃为中反应,≥38.6为强反应.一般情况下,中度及以上反应相对出现较少,若出现全身反应严重者,应给予对症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疫苗成分 )因素总发生率为10(23.25)%、儿童当天健康状况总发生率为15(32.6)%、儿童个体差异总发生率为13(28.26)%、接种疫苗的剂次总发生率为9(19.56)%。这与摆宏萍等[5]人在研究报告中药物因素总发生率21.15%、疫苗成分总发生率30.77%、儿童当天情况总发生率28.85%、接种疫苗的次数总发生率19.23%的结果大体一致。由此说明,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中,儿童当天健康状况差,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应在儿童健康状态下实施预防接种;药物因素应仔细检查好药物的纯度及颜色,在此过程中如出现消毒不合格及开启时间过久,未使用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药物反应。与此同时,肌肉注射过浅,同一疫苗在同一注射部位频繁注射,以及儿童的个人身体差异及免疫功能差,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复杂,在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给予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轻预防接种给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带来的困扰。同时,预防和控制不良因素,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儿童预后康复,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4 结论

    接种儿童当天健康情况为儿童疫苗接种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建议医务人员在进行预防接种时,应仔细评估儿童健康状况。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少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儿童预后康复。

    参考文献

    [1]毛祖丽. 婴幼儿预防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6):853-855.

    [2]瞿英. 浅析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2):177-178.

    [3]巨珩. 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1):4001.

    [4]张艳. 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1):171-172.

    [5]摆宏萍,米丽. 分析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0):188., 百拇医药(李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