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0186
编号:13571489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生态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日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86
     摘要:近日,国务院在原有“双创”政策的基础上,推出《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意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政府打造“双创”生态将进一步优化。大学生作为双创的主体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和整个民族而言,关乎着落实创业型就业政策、扩大国民就业机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医疗体系方面的创业,医疗公司或者是比较专业的门诊保健类的医疗服务机构,而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双创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单靠高校的教育,缺乏了与市场接轨的纽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三方的共同保驾护航。只有这三方各司其职,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共同助力青年人自主创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生态体系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8)06-031-02

    柯林·博尔提出了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观念,未来的人都应该具有三本“教育护照”: 第一本是学术性的“教育护照”——反映其学术能力; 第二本是职业性的“教育护照”——反映其职业能力; 第三本是创业性的“教育护照”——证明其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近80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之相比,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尚有较大差距,美国在商业圈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十之八九在校期間就已经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普及也催生了发达国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而我国近年来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大学生从各个层面获得的助力不足,缺乏创业投资的方向感[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高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只有这三者密切联系,才能帮助对学生发现可图的商机,引导青年人转变就业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方向,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发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分布了不少激励性政策,对青年人的创新创业理念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肯定,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经说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把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习近平同志也勉励当代青年人要积极投身于经济改革和互联网+的浪潮中,把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融入到伟大中国梦中,以青春和理想谱写奋斗之歌[2]

    政府的支持鼓励是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理念的“定心丸”,所以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秉承一贯的高度负责、高瞻远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到高校人才管理评估的体系中,切实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萌发将来的创新创业理想,并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的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择业、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的调研工作,使大学生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诸多方面都能有力保证。

    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金融融资、经济管理、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立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帮扶资金,为有志于通过创新创业改变命运的有为青年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有能力的团体和个人,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减息免息的经济扶持,相关部门也要做好资金担保等工作。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好资金扶持不到位、退出机制不通畅、创业渠道不正规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协调好房产、股市等方面的正常发展,规避大学生创业带来的金融风险。比如医疗方面的体系方面的创业,医疗公司或者是比较专业的门诊保健类的医疗服务机构,国家可以建立比较专业的政策体系以及医疗服务方面的资金支持体系,帮助有愿望进行医疗服务类创业的人进行更好的医疗类的创业服务。

    二、发挥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接触就业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高校必须要主动承担起对大学生施行创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规划与学生的成绩表现挂钩,关心培养青年人的创业能力与需求。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基础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力求使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同时,将高校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这不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指明大学生就业方向,也将为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新活力。

    高校要把握准确的创业教育定位,首先应该明确创业教育并非意味着让每位学生都放弃学业,而盲目的投身到创业活动中,而是要在青年人的心中根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使他们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积极整合到一起,高校可以定期邀请当地的创新创业名流,到校园进行公益讲座,为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与心得体会,也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精英校友返校,帮助学弟学妹们解决创业规划中的困惑。比如医疗类的创业,高校要一方面侧重进行商业经济方面教育,还有一个方面要加强医疗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其专业的知识技能。帮助创业者以比较专业的姿态进入到这项创业中去。

    高校也要保证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进修和综合考评,也可以聘请精英行业的领头人担任高校的就业导师,帮助大学生联系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高校也要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比如允许正处在创业高峰期的学生休学,对于在创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等,尽可能的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帮助学生将初步成型的创业成果推向更高层面,搭建起丰富的创业实践平台。

    三、发挥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

    社会既是创业人才衍生的沃土,也是充满压力与竞争的战场,青年人创业能力的高度形成,离不开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3]。首先,要合力构建一个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上打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正面形象,为大学生创业消除心理上的压力,企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对寻求合作的大学生提供有利建议,改变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不安分守己、无事生非、异想天开的一贯观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生成是一个需要长期而又反复攻关的浩大工程,不可能凭借某一方面一朝一夕间的努力就可以形成,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意识独到、创新能力独特、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缔造这样一批应运而生的时事俊杰,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同心协力、勠力而为。如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的作用,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土地利用、租金减免、人才补贴等,高校企业也要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给予有创新创业意向的青年人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大学生在资金、技术、人才、劳力等方面均能得到保障,社会组织也需要做好评估、监理、公证等工作,完善的创业生态能够给予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政策上的帮扶、物质上的保障、情感上的尊重,这样才能自上而下建立起初步完善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链。

    参考文献

    [1]高来鑫,樊富友,崔淑卿,葛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6:95-100.

    [2]何渔阳.我校学生在“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4:2.

    [3]崔冉,梁秀芳,庞进,刘海媛,张建.“双创双服”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模式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4:81-83., http://www.100md.com(黄彬彬 王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