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报》 > 2019.05.09
编号:122963
选医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9日 中国医药报 2019.05.09
     □ 阿紫

    在网上我帮母亲挂某医院眼科专家的号,面临着两个选择:赵教授和刘博士。母亲对赵教授极为推崇,因为不久前刚给她做过手术,效果很好。赵教授是眼科前主任,退休后返聘,刘博士是现任科主任。医院里博士扎堆,刘医生之所以被人称为“刘博士”,是因为授予他学位的是美国一所名校,博士含金量极高。

    我几乎没做什么思想斗争,立即选了刘博士。母亲不同意,说赵教授平易近人,对患者各种提问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而刘博士不苟言笑,态度生硬得多,我不该挂他的号。然而我有我的考虑,前几年有两位亲友先后得了胰腺炎,一位选择住进省内一家知名医院,等到第三天做手术,结果去世了。另一位果断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三甲医院,当天做手术,痊愈了。兵贵神速,治病同样需要拼速度。刘博士当天下午坐诊,赵教授第二天早上才当班。十几个小时,对于病情的影响很可能是决定性的。

    马未都曾说过中外医生的差异,外国医生会直接告诉你危重病情,比如会说:你最多还有3个月寿命,有什么要紧事赶紧处理一下。而中国医生会将病情告诉家属,实在没有家属则会很含蓄地表述给患者……

    刘博士很像外国医生,有一次给我看病时,闯进来一位患者,要求做一项治疗。刘博士告诉他,“你的眼睛已经没救了,不久就会在外形上出现萎缩,然后失明。治疗无济于事,花费巨大,毫无意义。”“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还是想再治治。”患者激动地说。“可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存在。你到任何一家医院都治不了,其实上次的治疗都没必要,白白花了那么多钱。”刘博士直通通地说,患者悻悻而去。

    我想刘博士态度不好的名声,可能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他如果让家属去劝患者,或许场面会和谐一些。可是那样的话,患者和家属之间会产生猜忌,患者会觉得家人不舍得花钱救自己。刘博士自己当“恶人”,其实是在牺牲好名声,主动承担自己的告知责任。

    母亲住院之后,管床的张医生平日也不苟言笑。和她交流,总是一句话就被打发了,“不行!必须按医嘱治疗!”然而出院前,看到拍的片子,她却喜形于色,很激动地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下月再来做一次治疗,情况估计会更好。”从她的激动,我体会到了其实她很敬业,对患者很好,只是表达方式上不那么亲和。

    或许随着阅历增长,如刘博士、张医生这般比较“冷峻”的医生,也会慢慢亲和起来。但其实对我而言,只要有责任心,就值得信赖,对于风格差异倒是很能接受得来。, 百拇医药